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推荐序 著名经济学家 茅于轼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无疑是最近人类经历的一场最大的金融灾难,由于全球化的关系,这次危机的波及面要超过上个世纪90年代的那场金融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内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讨论这次危机,探讨危机爆发的根源,商讨应对危机之道。在这些讨论之中,阳光卫视的关注点显得非常独特。 从他们所讨论的话题来看,他们并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金融危机的宏观分析上,而是将危机细化,尤其关注时下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比如何时买房才是良机?比如怎样看待飞升的房价和摇摆的工资?又比如经济危机对哪方面人才的就业冲击最大?当老百姓试图在主流媒体上寻找到答案时,却发现如此艰难,要不为难不可测的专业术语唬到,要不因为报道太乏善可陈而无心应对,要不因为报道对一个严肃问题太戏说而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要不因为报道千篇一律而找不到事情的本来面目……

当我看到阳光卫视对相关问题的报道后,总能拨开缠绕在心头的云雾。显然,一向有些“特立独行”的阳光卫视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不可能甘于平庸和人云亦云。于是,他们请到了哈继铭、陈志武、陈平等以敢言著称的有识之士。 他们的很多看法都是我们在今天的媒体上所看不到的。比如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终身教授陈志武曾尖刻地指出“中国并没有真正运用民主宪政的制度架构对权力进行制约”,比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面对4万亿的救市资金时,曾清醒地分析说“拉动力量到底有多大?我们不能简单地用4万亿来除GDP。” 他们放胆直言,敢于提出尖刻而不同的看法。在激烈的文字中,我可以想见他们有着怎样深切地思考和思辨。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试图向老百姓揭开事情的真相,阳光卫视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总的来看,我觉得这是一本味道很浓的书,短短不到十万字,包含了十余位一流经济学家的真知灼见。正因为观点独特,难免有偏激之处。不过我认为与其平平谈谈,比如冒险偏激,因为后者给人们以真正的信息。 危机是否已经过去?我们政府推出的诸多刺激措施到底该引发怎样的思考?2010年的中国究竟会怎样? 这些问题,不能说哪一个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多参考参考不同的看法,相信总是没有坏处的。 衷心祝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2009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