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与1997年相比,本次的积极财政政策究竟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 大家经常会拿1997年的例子和现在作比较。当时也是政府加大投资,然后用了4~5年的时间,我们的经济又一个高速腾飞,但我认为,这二者显然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房改。房改推动了大量的私人资金流入到房地产领域里面去,而且那个时候中国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我们回想一下10年前,我们的高速公路情况,机场、港口、电力等等,非常薄弱,可投项目非常之多。应当说那个时候我们基础设施是百废待兴的,有许多项目投下去,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应,而且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12节:2009年,中国会怎样?(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5025293901183.jpeg)
而今天,我们尽管还有一些项目是有比较好的回报,但是它的量和10年前相比要小得多。比如说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利用率是不是在每年上升呢?好像是在每年下降的,中国的汽车公路利用率在全球是比较低的;而且我们的港口的利用率也是在不断下降的。你再想找经济回报很高的这种投资项目,不是很容易的。所以现在来看,我们是有很多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比如民生项目、农村的建设、铁路、城铁这些。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些项目是不是很赚钱呢?好像不是。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投,而且政府有必要投,但是它所能撬动的私人部门的投资量是比较小的。1998年的那个时候则不然,那个时候有许多私人资金不仅进入房地产,也进入了港口的投资,甚至有些外资来投中国的港口,来投中国的高速公路。那个时候的撬动效应,我们做了一个粗略的计算:1元钱的财政支出,基本上带动了3.2元的私人部门的投资。这样就非常划算,而且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今天我们很难达到那么高的一个乘数效应。 4万亿投资的最佳流向是哪儿? 现在4万亿投资究竟怎么花,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方案出来。但我想,我们能否从两个方面做一下努力:第一个,是不是我们所选择的项目,不光注重社会效益,还要选一些有经济效益的;第二个,在领域上有一些开放,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能够进入一些目前相对还属于垄断的经济领域当中去,那么它的乘数效应,就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