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下一轮全球金融》
本书的第三章不仅讨论了出错的可能性,还讨论了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已经发生的错误。这一章检视了过去三十多年来的危机并具体列举他们造成的巨大损失。在大多数案例中,最大的损失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拥有大量经常项目赤字,而且不可避免地,在负债和资产之间存在名义货币的错配。这些危机都带来了大量的损失,特别是加大了纳税人的开支并使得他们丧失就业机会。这些痛苦的结果使得新兴经济体转而减少借款并决意保持低利率、维持经常账户盈余以及累积官方储备。这种情况在东亚国家更是多见,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深刻,不仅使受害者遭受损失,就连旁观者也陷入其中。中国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旁观者。

如果国家拥有巨额的结构性经常帐户盈余,即储蓄大大超过投资或收入大大超过支出,那么肯定就有一些国家出现相反的情况。第四章讨论了结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已经到来的所谓全球失衡的结果,部分是因为之前的金融危机的原因,而部分也是由于世界油价自2003年起出现的暴涨。我同意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基本观点:这些不平衡都是“全球储蓄过剩”的结果,在这里,过剩被理解为世界其他地方储蓄大大超过投资——也可以说是世界与美国的分离。近年来,过剩数量已经达到世界其余部分储蓄总额的1/6。其结果就是造成实际利率下降的趋势,即使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如此,这也导致美国必须承受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实际利率偏低的事实强烈地表明了美国的赤字并未流向投资领域。与世界其它地方紧缩开支的现象相比,美国借用大量外债进行消费。这些结果并不是民间的决定。大部分亚洲国家的汇率以及与其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其首要目标是盯住美元和稳定地进行储备的累积——在创造一直被美国吸收的盈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美国不愿实行其扩张性的金融和货币政策以吸收这些盈余并拒绝接受巨大和不断增长的经常项目赤字,美国经济可能已经遭受了经济衰退的打击,而世界其它国家也将遭受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