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教你识破职场沟通陷阱:职场秘密语言》
摆弄行话、废话连篇、含糊其辞,这三样是当代商业用语中的活性成分,构成了含糊陷阱。这种陷阱尤其多见,我们知道布陷阱的是毁灭人类文明的恶人。(好了,并非真是这样,但这么说感觉真好。)我们称之为陷阱是因为那些满嘴行话、含糊其辞的人确实根本就不是恶人。 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当谈话对象是朋友、爱人、猫和保时捷时,这些人都很擅长沟通,说出的话既正常又健康。但让他们做个发言或写篇新闻简报,并跟海德先生打个招呼时,拿出的发言足有80页,大谈“协同增效联盟”和“未来走向参与流程”。所有这些都像刮过听众的耳边风,以致第87号幻灯片上那惟一有价值的一个观点也没机会熬出头了。 不仅是浪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问题。想一下新闻简报。要做到短小精悍,并面向普通大众,新闻简报经过反复编辑修改,比几乎所有其他文章都更花心思。然而新闻简报似乎表明,文章花时间越多越糟糕。专栏1—1节选自IBM公司的新闻简报。 如果你要拿红色记号笔划去这篇简报中的缩略语和废话行话,你旁边路过的人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因为看上去好像你血溅满篇。又有一例,这家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头脑精明,声誉也不错,可还是摆脱不了陈词滥调,冗长的商务腔让人一头雾水。 任何人要想同读者或听众沟通,含糊陷阱都是个严肃问题:我们生来就对那种腔调不感兴趣,从来就没感兴趣过。就像你走路或呼吸时不会想太多,面对当代商务交流中那些“空热量”或“做作的热量”,你才不会去动用很多沉睡的脑细胞,直接就打发掉了。如果你自己都是这样,你的听众又何尝不是。 含糊其辞的根源 如果说含糊陷阱是因为摆弄行话、废话连篇、含糊其辞而造成的,那应该问问为什么那些平常挺体面的人觉得有必要去折磨自己的同事呢。有外在的因素——“政治正确性”、风险管理的需要、从众心理,但也有更不值得一提的内在因素影响。
![第6节:职场秘密语言(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501216304049.jpeg)
我,我——想想吧——怎么总是“我” 造成含糊的首要原因就是,商界的傻瓜关注自己胜过关注读者。IBM的新闻简报本想让读者了解点内容,但行话和缩略语帮的是作者,而不是可怜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