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金融突围》
但是不管怎样,即便只有60%-70%的真实新增信贷量,单月新增8000亿-10000亿也是天量了。若按照这个速度,中国2009年8万亿的新增信贷也未必挡得住。中国拥有庞大的投资机器,包括政府、国有企业和私人承包商在内的机构,可以迅速完成投资项目。因此,短期内简单易行的方式是发行国债,并把钞票注入投资"机器"中。这种投资动员效率放到一个市场化的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许多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电站项目将在最近几个月启动。在下半年,刺激计划对经济的影响将表现出来。即使中国经济不平衡源自过度的投资和乏力的消费,刺激计划目标仍然是刺激投资,因为中国现有的体制推动着它只能这样选择。虽有已经高达43%的投资率(没有哪个经济体投资率历史上超过40%),还得硬着头皮往上推。 来自政府的投资需求只可以暂时平衡供需关系。但居民是最终消费者,当他们的收入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需求和供给最终将无法平衡。政府投资能不能转化为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能否带动私人部门的投资,成为政府刺激计划成败的关键。 如果近期贷款飙升的背后伴生着贷款质量的下降、贷款标准的放松,未来将会潜伏更大的风险。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业改革前的历史教训提供了前车之鉴,1993-1997年的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系统在各级政府影响之下大力扩张信贷,引发了随后坏账高企的后果,不良贷款率几年内翻了一番。2003年中国为此推动了耗费庞大的国有银行财务重组,各项成本核算下来相当于中国2004年国民收入的20%。 在出口不振、消费乏力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虽然政府支出不能代替市场需求,不能改变经济周期下行的趋势,但是,增加财政支出对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短期宏观效果还是比较明显,因为宏观指标是不核算效益的。当然基建投资下去,短期内宏观上可能要好看一些,但是不可能改变微观趋冷、恶化的格局。 资本密集型项目本身并不吸收多少就业,也就难以转化为真实的消费和购买力的提高,加上G3经济体陷入深度衰退,集中在制造业的私人投资一时半会儿也恢复不了。经过十年的大规模投资,中国基础设施的状况已经远非1998年可比,公共工程的短板远不如十年前明显,投资的边际效率已经大幅度降低。目前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只有1998年水平的60%左右。中国现在一个单位GDP增量需要五个单位甚至更多投资来带动,等于货币进去了,实际产出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