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拯救你心灵的方舟地图:2012心灵重生》
不过有其他专家抱持不尽相同的看法,例如长期从事活动构造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工作的徐锡伟,200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上述现象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论证。我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总体看来近几年我国地震活动水平偏低,但周边地区和全球地震日趋活跃,比历史平均数要高,值得警惕。 的确,如果要研究地震问题,恐怕不能只把焦点放在国内,虽然2001~2007年,我国的地震活动是相对平静的,但美国地质调查所数据显示,全球地震频率从1973年之后持续上升,全球地震活动呈现增加的趋势。 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跟20世纪比较的话,地球的相对活跃度就更明显了。例如20世纪全球6级以上地震,从不同数据库提取的结果虽有差异,但这一百年的总数约在3600~4000次。而到21世纪,仅仅2001年到2008年5月中旬,约7年半的时间内,6级以上地震就达1200余次。长期从事全球变化研究,曾经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杨学祥教授甚至明确地表示,从2004年至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①。 注释: (5)防震减灾是每人每户的第一要务 地震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已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人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可能难逃地震的伤害。面对地震,民众最需要的是临震预报,但是人类目前科技还无法有效地百分之百地做到这点。台湾“地质调查所”所长林朝宗指出,地震预测虽难精准,若能做好断层两侧100米的居住区的防震工作,可望有效降低死伤程度。

当前的地球既然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我们必须先学习跟地震共处,也就是做好防震、减灾的准备。有关的防震减灾知识其实很容易找到,希望读者们在读完这本书后,一定要记得去充实,最好是全家人或全小区一起研读、讨论,想一想,要是大地震突然来袭,家里最好的躲藏位置应该是哪里?诸如此类最实际的问题,事先准备起来并不花多少时间,但一旦地震来临,却很可能救了至爱的人的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