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成事实,但浙商的骨子里有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本性,在危机中思考、变革,才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应该做的。要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继续走创新之路,主动应对,积极作为,危中求机,于发展中谋求新跨越。
不能照搬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韩的大企业,积极变革的大多取得成功,如三星、现代、索尼、日产;而积重难返的企业,如大宇、双龙、五十铃等,不是破产就是被兼并。成功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借助外力,参考欧美企业的经验,或者直接聘用欧美企业家经营。比如日产公司,接受雷诺派驻的总裁卡洛斯·戈恩大刀阔斧改革后,重新焕发了生机。
这次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我国所处的发展状况来讲,与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不同。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加入WTO并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前采取与亚洲金融危机时相似的措施,收到的效果却可能有所不同。新经济下迅速变化的市场形势,使企业必须加速变革和创新,才不至于被市场淘汰。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危”中寻“机”,壮大自身,关键看三个要素:一是品牌,二是产业链,三是企业家。现在中国最缺的就是这三样东西,这些都是成就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大企业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可以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思考,中国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崛起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品牌?有没有可能形成成熟的国际化的产业链?有没有可能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战略眼光的企业家?
因此,企业的想象力与创新、市场远见与洞察力、对环境的敏感性与适应性,将至关重要。练好内功,创新无止境,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将市场策略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才能成为高绩效的企业。
有信心,会创新
企业信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金融危机面前,悲观的企业会认为是末日,会关闭企业或者让企业破产;乐观的企业会认为是市场重新洗牌、站上制高点的难得机会,会采取一切措施渡过难关。目前,我国国内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新兴市场还有很大潜力,我们目前要做的,是从迷雾中找到最正确的出路。
“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便是最有利的导航仪。毋庸置疑,危机中更需要创新,需要新点子、新做法、新方案。从世界角度来说,当美国等主要市场增长下降时,怎样能够确保以其他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很多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这便是在巨大的“危”中新产生的一个重大的“机”,要想成功把握准这个商机,只有依靠创新、企业转型。
中小企业的“转型”不是一天能够实现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要持之以恒才能看到成效,而且内外因共同作用才更容易成功。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风口浪尖,企业要读懂经济的风向标,必须配备金融专业人才,乃至成立专门的金融形势分析机构。虽然,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成本可能会很高,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实现,但是,这是迎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另外,企业要想成功转型和长久发展,前期就需要在研发上多投入,资金要与人才充分结合。企业家要有事业心,赚了钱以后应该投资搞科研项目,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只有懂得投资,才能发展,才能找到机会融资,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浙江省中科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潘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