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闻说,咱政府马上就要开始一个叫做“万人计划”的东西,主要的目的是遴选出100名具备冲击诺贝尔奖的学者,给予他们特殊的支持与鼓励,然后说不定在未来的几年里能够为国争光,染指这个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没能得到过的奖项。人文方面的诺贝尔奖我们是已经有了得主的,但人文奖项的含金量与自然科学不能同日而语。 我必须不好意思地说一句,刚才在打“诺贝尔奖”的时候,给直接打成了“奥斯卡奖”。估计是在潜意识里,觉得这两个都是咱们有其心结、但始终没有得到的东西有相似之处。之所以相似,大概获得这两个奖项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面子好看,而未必真的对于科学、艺术本身有所钟情的缘故。 这倒是让我想起这些年我们在奥运会上疯狂夺金的浪潮。说起来这一百多年来对于国人最为创巨痛深的一句话就是“东亚病夫”了,而不知道从谁开始,就有一种金牌代表国家强盛的思维,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我们成为了金牌大国,从区区几块到奥运金牌第一,实现了与国家经济腾飞同步的伟大飞跃,甚至在我们的GDP全球第二的时候,奥运金牌数就已经全球第一了。 但到底我们的群众体育如何,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怎么样。虽说这些年更多的人开始了锻炼,但与我们金牌大户的地位完全不匹配。实际上在我生活的北京,我是不太敢去户外锻炼的,主要是怕肌肉强健的同时,把自己的肺埋葬在雾霾里。 我个人总觉得无论是诺贝尔奖也好、奥斯卡奖也罢,哪怕是这个已经拿到手的奥运金牌第一,设立者当年设计这个奖项的时候,一定不会是想通过奖项给某个国家、民族贴金,而是希望通过设立奖项,让人们对于科学、艺术、体育产生兴趣,进而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理解这个自然界的规律。要是把这些东西都当作体现自己强大的外在工具,怕是远离了这些奖项的本意。
![奥运金牌榜 别把诺贝尔奖当作奥运金牌](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05791911108.jpeg)
而且这种集团冲锋的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真的管用吗?老实说,我个人不是很看好。这主要是因为科学与体育运动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我们知道,如果按照国家战略的方式来运作,体育是很容易出人才的,毕竟这只是投入、甄选的问题,只要有钱就能做到。科学则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有背后的逻辑。 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个文件曾经对于国内的科幻小说做了相当不利的规定,直接导致了国内科幻小说停滞了很多年,直到最近这些年才开始重新兴盛,出现了几位世界级的作家。但科幻小说招谁惹谁了?连这个东西都限制,对于科学的态度可见一斑。 而且科学也是一个自由思考的过程,这种思考往往在我们的幼年时期就被扼杀了。咱们现在的教育虽说已经得到很大改观,可这种改观只是在某些层面上,对于很多知识依然是采用灌输的方式,直到把孩子们灌成北京填鸭。能够从这个命运挣脱出来的人当然也是有的,基本也都出国了。 所以说无论是基础还是未来,我们这里要说没人能得诺贝尔奖肯定是过于妄自菲薄,但得奖的基础薄弱、一发之后不能延续可能更令人担心。日本人在前些年说要50年内得30个诺贝尔奖,这个任务目前看大概不是什么问题,他们没有问题不代表我们没有问题,诺贝尔奖真不是钱堆出来的,而是自由的意志与追求真理的信心才能追求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