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身上,有着一种学者气质——简朴、沉稳、实事求是。当记者提及面对现实的种种困难和诱惑浪潮还是将天梭K1 主机项目坚持下来的时候,王恩东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没有捷径可走,再难也只能自己做。” 1991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王恩东就进入浪潮电子研究所,除了第一代小型机外,他主持了几乎浪潮所有服务器的研发工作,还完成“973”、“863”、核高基课题等多个项目。目前,除了担任设立于浪潮的“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外,王恩东也兼任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云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多种学界职务。 作为浪潮高级副总裁,王恩东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在与记者的言谈中,谈及产品技术,他必谈到产品市场的定位、介入点、回报等话题,话语中透着企业家的坚决。 2007年,科技部正式批准了首批36家设立于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浪潮在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方面有比较好的研究基础,并且有积极的创新热情,就成为当时IT企业中唯一一家获此批复的企业。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究,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端服务器和存储的重要研发平台。 两个圈子一座桥梁
![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企桥梁](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05459276044.jpeg)
桥梁,是王恩东给这个实验室的一个标签。 在中国古代,社会曾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在王恩东看来,即便到现在,社会上“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状况并没有削弱,像科研机构和企业这两个圈子之间,就是泾渭分明。多年与学术界打交道、沉浸在学术和企业两个圈子中,王恩东深深体会到了融合这两个圈子的困难。 除了圈子文化的影响外,王恩东认为,原来无论国内科研机构还是企业,创新能力都比较弱,这也造成两者之间很难找到结合点——高校还在研发IBM、惠普已经做成熟的技术,国内企业没有理由再找高校合作;同样,企业对研发机构也提不出自己的需求。这让两者之间的合作变成“空对空”。 “这中间就缺乏这么一座桥梁。”王恩东说,“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