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在标题上用了长长一串“0”,主要是想提醒读者:在看到成功者财富聚积的同时,更要看到其身后艰辛的创业足迹。
1985年,一位年仅20岁的高中毕业生,筹借6000元买了一台旧车床,干起了个体户;18年后,他率领的“集团”资产已经超过亿元。 他叫杨宝阁,获嘉县丁村乡陈孝村人,现任中原汇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 谈起成功的奥秘,他认为自己更有耐力、更善于抓机会———就像马拉松赛跑,开始时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唯有坚持者才能胜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时新乡市第一拖拉机厂比较红火,就带动了周边的一些人“吃配件”。
见别人靠做配件赚钱,“眼热”的杨宝阁筹借6000元也在自己家里“开业”了。此时,这类“作坊”非常多,他知道自己没有别的优势,只好拼质量、拼价格———他把这一点称为“靠质量求生存”,并把这一“口号”喊了18年。“价廉物美”使拖拉机厂把更多的加工业务转给了他,这也使他在短时间内挖到第一桶金后有能力抓住第一次跳跃的机会。 1988年,邻乡一个乡镇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产品单一、管理混乱,对外寻求承包人。他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把3年来赚的钱全部“砸”了进去,购买设备、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开发了十几个系列、30多个品种。小厂不但没死,反而活得非常“茁壮”,生产的农机配件打入了洛阳、长春、石家庄等地的拖拉机厂。 此后又进行了多次扩张,主要还是以配件为主。 直到1999年,公司才发生“质变”———投资180万元,上了一条柴油机生产线。从生产“配件”,到制造“整机”;由为别人做“嫁衣”,到别人为他做“嫁衣”———全国几十家柴油机配件厂给他供应配件,可以说企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1年又新上一条拖拉机生产线,“金中原”、“美洲豹”系列拖拉机开到了新疆、青海以及内蒙古大草原和“北大荒”,客户渗透到全国。仅2003年就销售拖拉机6万余台、柴油机12万台,实现产值5亿多元。 在“手工作坊”时期,仅靠自己就可以了。然而当“雪球”越滚越大时,就必须靠大伙齐心合力来“推”。所以,杨宝阁一开始就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早在10年前,当他创办中原轴件厂时,就从焦作轴件厂等大型国有企业聘请专职高级工程师3人。1996年,创建中原齿轮厂时,他又从安阳一齿轮厂聘请3位高级工程师做技术指导。任人唯贤、诚心加高薪,使更多的人才愿意“屈就”这个地处小县的民营企业。 在销售上,他敢于重奖销售状元。2003年11月?熏公司花费300多万元购置100辆面包车改装成“三包服务车”,奖给业绩好的经销商,使公司的售后服务可以“直通”田间地头。 高中毕业的杨宝阁,时刻没有忘记给自己“补课”:1998年他在复旦大学深造,获得经济学硕士;现在,他又成了人民大学的博士生。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他的目标永远“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