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创业 苦斗23年创业第一人抱憾而终



陈春先苦斗23年中关村创业第一人抱憾而终

鲜花簇拥,哀乐低回。2004年8月17日,百余名民营科技企业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中关村第一位创业者陈春先送行。像海明威笔下的与鲨斗争的老人,23年来,陈春先一直在奋力创业。只不过他斗争的对象不是鲨,而是自己的个性;斗争的地点不是大海,而是海淀——北京市海淀区一个叫中关村的地方。

第一个创业者

23年后仍然是一个创业者

走进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边上的一座老式居民楼,先坐电梯上11层,然后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再下一层楼,拐两个弯才能找到陈春先的已经有些破旧三居室。这房子是1981年中科院物理所分配给他的。陈春先搬进去的时候房子刚盖好。22年过去了,房子的墙皮已经脱落,地板革磨得见瓤。盛调料的盒子放在书柜上,柜子上蒙了一层厚厚的灰,柜里塞满了发黄的旧报纸。惟一显得新一点的东西是一张几乎占满客厅的大会议桌,这是陈春先原来办公司时用过的。

陈春先一个人住在里面,他的爱人,也是他当年创业的伙伴数年前去美国了,与大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在深圳打拼人生。陈春先曾经养过一只波斯猫,但在陈春先生病住院的时候,猫出走了。69岁、身体多病的陈春先一个人住在22年前的房子里。

这是陈春先的家,也是第十个——大概是第十个吧,陈春先自己也记不清了——公司的所在地。这里就是“陈春先工作室”。

陈春先现在仍是个创业者,这位中关村的、也是全国的第一个高科技创业者创业23年之后仍然是一个创业者。

科研与创业之间的鸿沟

1980年,可以说是陈春先人生的一个分水岭。陈春先1980年创业之前的经历可谓辉煌。

陈春先18岁入党,19岁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莫斯科大学就读。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接见留苏中国学生,首次讲了这句举世皆知的话时,陈春先就坐在第三排。

归国后,陈春先1970年至1986年发起核聚变研究,在中科院物理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6号□,后来在合肥建设成功中科院核聚变基地,该基地直到目前在规模和水平上仍为国内之冠。1978年,他与陈景润等不到10人同时被评为正研究员□教授级□;经国家学位委员会审定,陈春先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1980年在三次考察硅谷后,陈春先深受触动。当年他在北京等离子学会的常务理事会上做报告时说:“美国高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和知识变成产品,自己去借钱,合股开工厂。据一些当事人□科学家□谈,创业的自我满足追求超过了盈利动机。相比之下,我们在中关村工作了20多年,这里的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我总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

 一人创业 苦斗23年创业第一人抱憾而终
1980年12月23日,在两间木板房里,陈春先带着十几个人创办了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先进技术服务部的所有人员都是业余时间工作,一开始以智力咨询为主业,做了一些小的项目,每年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于是,他们给工作人员发放15元钱一个月的津贴。

受中央批示鼓舞,1983年4月,陈春先成立了中关村第一个民办科技开发经济实体——北京华夏新技术研究所。

华夏研究所和科学院器材供应站签订了一个320万元人民币的大合同,华夏研究所向中科院器材供应站提供物资管理的一个管理系统。但后来科学院器材供应站却毁约不肯给钱。两家打起了官司,几审几判几裁定都判华夏研究所赢,但是在最后终审时却判决合同无效。理由是:华夏研究所的经营活动超出许可的经营范围。陈春先与其原单位的官司的确耐人寻味。但陈春先后来创业的失败却大多要归于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失误。

后来,陈春先搞排版系统,在1990年先于方正推出;搞文字处理系统,比WPS也早一些;1990年代又做了一些通讯的项目,产品都做出来了,但是一遇到市场竞争便败下马来。

在做到最大的时候,他甚至成立了一个华夏硅谷集团,分公司遍布深圳、天津、北京、成都、昆明,甚至在香港还有办事机构,但是经营状况一直不好;到了1996年,陈春先终于退出一线,而华夏硅谷集团也随之烟消云散。

陈春先今天反思当年的发展时说:“我们也做了好几个产品,但都不太成功,有的是在产品本身的选择上有问题,有的是在营销推广上有问题。比如888排版系统,在1983年,用它印出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世界广告大会全部的文稿,“888”大出风头,如果“888”能销得好,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做它的后续开发,我们也就不会落后方正那么多。由于营销不太好,导致我对总体的决策也有偏差。好些时候我们都是在前沿探索,但总是失败。我们也做了贸易,但是做得不成功。做贸易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挣钱,这里面有很多管理的环节,很多进货的环节都需要学习,并不容易掌握。”

创业与科研人员的不同素质

陈春先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很长时间内,他都是以科学家的思维在办企业。”

陈春先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民国中央大学的教授。数学家陈景润撞过树,核物理学家陈春先则曾把袜子当手帕,46岁之前未脱过知识分子的圈子。几乎所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点陈春先都有——重义轻利、自尊、高瞻远瞩;但作为创业者来说,使陈春先成为优秀科学家的品性有时恰恰成为负累。

据说,陈春先曾经因为一言不合驱赶过记者,H.T.E记者第一次采访他时,也因提到成功与失败的问题而使对话陷入僵局。

陈春先的高瞻远瞩在那个时代的人中极为罕见,他的很多想法和创见都在若干年以后为其他人所实现,但是在他自己手中或是因为思想太超前或是因为操作不到位而流产。

陈春先自己也承认自己作为企业家的缺点,回忆起创业失败经历时说:“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很长时间在科学院工作,我有一些特点、个性和追求的东西也不太符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规矩。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深入改变,这要比年轻一代更困难一点。”

这种转型的痛苦折磨了陈春先20多年。

如果他不是这种知识分子的性格,他能成为今天意义上的陈春先吗?不重义轻利、不高瞻远瞩、没有为社会发展方向而献身的精神,很难想象他会在科研事业正盛之时为一项前途未卜的事业而决然放弃一切。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很难把失败这个词与陈春先连接在一起。就个人事业而言,他应该算是个成功者,而且是个极大的成功者。启蒙者的梦想总是由被启蒙者来完成。陈春先是先驱,是启蒙者。是他开启了中国高科技创业的先河,推动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并且对今天意义上的中关村的形成有开创之功。

陈春先简介

1934年8月生于成都。1952-1958年12月,留学前苏联(5年半)。1953年10月-1958年12月,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留学,以优秀成绩毕业,代表中方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毕业演讲,并受到当时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接见。1958年2月-1986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后创建合肥等离子物理所(核聚变科研基地)。1959-1966年,在中科院物理所从事理论物理、激光新型半导体等新领域的研究开拓工作。1970-1986年,发起国内核聚变研究,在中科院物理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6号),后来在合肥建设成功中科院的核聚变基地,该基地直到目前在规模和水平上均为国内之冠。1999年起任该基地客座研究员和高级顾问。1978年文革后第一批被破格提拔为正研究员(教授级),同时提拔的还有陈景润等;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经国家学位委员会审定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57134.html

更多阅读

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网 再访“中国女大学生创业第一人”李玲玲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驱车至江夏大桥开发区,在一片葱郁树林旁,找到了李玲玲的厂区,门口竖着“海纳门业”招牌,新厂乔迁于此刚好五年。“很平常啊。”回望这五年,李玲玲语气充满着平和,早已忘却曾经头顶的诸如“女大学生创业第一人”之类的

赛伯乐投资董事长朱敏:中国在硅谷创业第一人

1948年生于浙江宁波。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做了8年农民。1990年代,朱敏在硅谷创办了WebEx公司,并使之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2007年,该公司又被世界巨头Cisco以32亿美金收购,是名副其实的“硅谷总裁”。2009年,在第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90后创业成功案例 八人进山创业为何只有一人成功

央视《致富经》栏目11月4日播出《八人进山创业 为何只有一人成功》,以下为节目实录。  2004年初,浙江省临安市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些前来淘金的杭州人,村民们有些纳闷,村里没什么值钱的资源,年轻人大都到七十公里外的杭州市打工去

挖掘机创业 “一人公司”靠“挖”创业

一初中生毕业后,跑过运输、贩过鱼,可都赔了个精光。最终,他靠着挖掘机、装载机“掘”金百万元,今年2月16日,他如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月24日,记者前往永宁县望远镇,采访了一位颇具创业艰辛史的“宁夏盘古机械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这

声明:《一人创业 苦斗23年创业第一人抱憾而终》为网友亇是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