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CEO,这个既是香饽饽又是烫山芋的工作也的确使得很多职业人士头疼。这也许是跨国企业中最特殊的一个地区领导人的角色。如果他想中国化,他就一定会和总部产生很多的冲突,这种冲突源于文化;如果他想全球化,那么,市场未必能如他所愿,而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只要有强劲的中国对手存在,他的问题也就越多
一家跨国公司正在委托猎头寻找中国区的CEO,在公司要求中,除了一大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优秀的管理能力”之外,有一条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他们这次要的是一个纯粹的本土人士,当然,最好是兼有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工作背景。
本土职业经理人大概要欢呼一下了,将之视作本土经理人在中国市场取得的又一国际化胜利。且慢高兴!真的是本土的经理人胜过老外了吗?我看未必。CEO这样的工作其实并不因为你是中国人或外国人而有所不同。这家公司也许正是厌倦了那些让人没有新鲜感的老外,想找个本土人士做CEO,就像厌倦了红玫瑰之后,觉得白玫瑰也很漂亮一样。
我以前对中国区CEO很肃然起敬的。这些人大多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大都戴着副一看就很值钱的眼镜。他们的背景也好生让人羡慕,大多数人毕业于著名的海外MBA学府,职业生涯的最初就在著名的跨国企业,职场也是一帆风顺,都可以用平步青云来形容。
许多年前,在中国的外企罕有中国人做CEO的,甚至华人也不多。如此这般过了一阵子之后,大中华经济圈的人士多了一些,不过也大多是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黄面孔,说到纯粹的内地人士,少之又少,如果算上教育背景是没有留过洋的,几乎就是“稀有动物”了。
上面提到的那家要找本土人士做CEO的公司大约在10多年前进入中国,也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公司销售额不错,利润也不错。不过,后来几年,市场上出现了非常多强劲的本土竞争者,这家公司也就开始大走下坡路了。中国市场变化非常之快,被这“快”搞懵了的老外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战略和计划上去寻找问题,可是这战略偏偏是在海外制定的,中国市场再怎么执行也都是脱离在实际之外。于是,业绩不好、亏损等都发生了,最高管理层照例把问题迁怒到中国区的CEO头上,炒人、换人、再炒人、再换人。每个新CEO的上任,都被寄予希望,又都失望地离去。
也许这次,这家公司终于明白了市场之所以不好,乃是因为CEO并不真正了解中国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他们现在找到的答案大约是找到一个优秀的中国本土人士成为他们的新CEO,才能挽救中国市场。
我还真替他们的决定担忧。实际上,本土化是不少外企喊了很多年的口号,但真正在中国做大并使之成为全球战略市场的公司并不仅限于此。这些公司正在悄悄地把某某中国换成中国某某公司,它意味着这些公司想成为一家真正中国公司的企图心。
本土化和“成为一家中国公司”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本土化策略尽管也强调融入中国市场,但这种融入或多或少总会碰到“不相容”或者“溶解度比较低”。把洋总监或者洋CEO都调回原籍,换一些黄面孔上来坐这些位置并不代表着真正的本土化,只要真正的决策权和战略方向的把握不在他们手上,迟早他们也会和吴士宏那样“逆风飞扬”的。
“成为一家中国公司”意味着要用中国人的方式思考,成为中国市场的一部分,虽然做出这样决策的公司大多的确能在中国市场成功,但这样的公司依然还是凤毛麟角。事实上,只要仔细分析,在相同资源的情况下,大多数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并不是本土企业的对手,他们的成功,更多依赖的是资本的力量。
西方跨国企业的全球化在中国碰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文化。所谓的全球化,它的本质是美国化或者欧美化。哪怕是日韩跨国企业,他们的工作语言也大多是英语。中国崛起本身就让“全球化”这一概念发生了一些异变,在未来的全球化中,将毫无疑问地加入“中国化”,而这点,正是既想要全球化又想要本土化的跨国企业所没有认识到的。他们眼中的本土化,实质是那种欧美式全球化在中国的适应,并非是纯粹的中国化。
中国区CEO,这个既是香饽饽又是烫山芋的工作也的确使得很多职业人士头疼。这也许是跨国企业中最特殊的一个地区领导人的角色。如果他想中国化,他就一定会和总部产生很多的冲突,这种冲突源于文化;如果他想全球化,那么,市场未必能如他所愿,而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只要有强劲的中国对手存在,他的问题也就越多。
谁谁谁写过一篇《不倒翁总裁》的文章,里面有一个中国区总裁,平均2到3年跳一次槽,每到一家公司都有着同样开场白。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见过的一些CEO,他们有些命好些,产品在中国做得不错,活得也颇为滋润;有些命不好,做得一塌糊涂,只能被逼着跳槽。但这些CEO无一例外地都像这个木偶般的不倒翁总裁,每每发表的都是些通用格式的话语,虽然“职业”,却毫无新意。
我的某位前公司的CEO也是如此,偶尔在媒体露个脸,每次发表的市场见解却都是千篇一律,实在看不出有任何对中国市场的独特研究。事实上,他也是公司公认的不管事老爷,唯一的工作也就是接待好访华的上司而已。另一位更有意思,办公桌上空无一物,偶尔会出现在上面的则是他时常摆弄的几根哈瓦那雪茄和削雪茄的刀。
最近市面上也出现了几本中国区CEO们写的书,书的内容基本都是不忍卒读,不是流水账就是浅薄的励志,实在和他们那神圣的职业地位相差很远。
但为什么他们偏偏能做到CEO呢?官僚化的跨国企业在培养CEO上也逐渐地在步入“八股取士”的中国旧时代科举老路。良好的职业背景,跨国公司的职业出身和晋升路径,这样找到的无一不是一个个八股般的“职业人士”。
然而,一板一眼的所谓“职业”只是满足了跨国公司职业沟通的需要,至于说到这些人真的有多少市场运作能力,他们中就很少有能用能力证明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