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几千年来,馒头养活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但它也墨守成规,千年不变。近些年来虽然有所改观,出现了一些新花样,但是都如同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直到南方的重庆,一家别具风味的“继万锅巴馒头店”经过六年的市场检验,馒头才终于有了新的做法和年青的吃法。半饥饿的童年 对饮食情有独钟
彭继万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后的1962年,老家在重庆巴南区中心乡七村二社。家境贫寒,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生产队当了30年的会计,却从来没有给家里带回一粒额外的粮食。继万的童年跟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很多人相似,在半饥饿状态中寻找新的食物。
放学回家,继万都要去割草喂猪喂牛,顺便摘些野果子充饥。夏天顶着烈日上树扒鸟窝,冬天踏着薄冰下田摸泥鳅;编鸟笼养野斑鸠,用家里的别针烧红了做成鱼勾,用缝被子的线当鱼线,挖几条蚯蚓就去家旁边的水库钓鱼……一切能填肚子的东西,都对继万充满了诱惑。院里有一台沉重的石磨,每当黄豆收获的季节,家里都要用石磨推豆花吃,继万总是自告奋勇要去推上几圈。看着白花花的豆浆顺着石磨流下来,继万的心里痒痒的。父亲点豆花前,先给继万盛上一碗豆浆,虽然没有加糖,但继万心里仍然感觉像蜜一样甜。
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粮食,吃得最多的就是麦羹。将小麦混着麦壳磨碎,再加水和成面,放到锅里熬。5、6岁的时候,继万已经可以自己搭着凳子熬麦羹了。一次熬的时间稍微长了点,继万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麦香味,他尝了尝,果真比以前熬的都好吃。那股浓浓的麦香却已经深深印入了他的脑海。
上初中的时候,乡上下来一位科技术人员,指导当地农民种蘑菇。继万对这位农科人员和他种出的蘑菇都充满了好奇,一有时间就去看稀奇。看到这个半大小孩比来学习的大人还认真,农科人员很高兴,顺便也指点他几句。继万学得很快,在他看来,书本上的知识远没有这些技术实用。几个月后,继万亲自播种的蘑菇成熟了,在农科人员简陋的窝棚里,继万第一次尝到了鲜香的蘑菇,第一次吃到了白面做的馒头。跌倒了,爬起来的时候也要从地上抓一把沙
初中毕业后,继万没能念高中,而是转到了月华乡的中心校。小时候经常干农活锻炼出来的强健体魄,让继万被当地体师学校培训班的老师相中,开始了3年漫长的正规体育训练。学校没有训练场地和器械,继万就用布包上泥土做成沙袋,绑在小腿上,在乡间公路上奔跑,每天跑上10公里。开始的时候沙袋只有1斤、2斤,慢慢增加到3斤、5斤……最后加到了15斤,要是普通人肯定走路都感觉困难,但继万却是健步如飞,堪比“神行太保”。高强度的训练让继万的体格日渐强壮,食量大增,但每餐都只是吃个半饱,每晚都在做着简单而重复的梦——大块吃肉。因为年龄偏大,略显成熟,继万经常帮老师代课,还给上了年纪的老师挑水送煤,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半大孩子。
三年的刻苦训练,锻炼了继万的体质,更磨练了意志,但是却没有给他带来收获。因为年龄的原因,身体条件出众的他没能如愿考入体师学校,命运的大门一下子关得严严实实。继万迷茫了,三年的心血,却依然没能改变他的命运。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回家务农。每天扛着锄头日出而作,却在田间仰面问天;傍晚拖着锄头日落而息,却在煤油灯下低头怨地……颓废的日子让昔日活泼开朗的继万,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煎熬中,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再怎么劳作,都无法弥补他心中的缺憾。
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30年的老会计心里盘算着,得找个合适的机会跟儿子好好谈谈,而眼前这段经历却是儿子必须自己承受的。半个月后,割了一大背牛草的继万高高兴兴的回来了,手里还捧着一只受伤的小麻雀。因为这只麻雀,继万开朗了很多,每天都会去捉好多虫来喂它。父亲就说:
“继万啊,人生就是起起落落的过程,关上一扇门时,你会打开一扇窗。你现在的情况就像这只折翅的麻雀,但是你总有养好伤,展翅高飞的一天……”
父亲短短的几句话,让继万本已是一潭死水的心底起了涟漪。回头想想,这三年我也没有白费啊,我强壮的体魄,坚韧的性格,不都是在这三年中积攒起来的吗?我折翅了,但我依然要高飞!
在家呆了2年,家里的鸡鸭猪牛都被继万养得肥肥壮壮,他要出去闯闯了。1983年,21岁的继万捏着家里给的300元钱,去了贵州印江思南县收肠衣。晚上在小酒馆和朋友喝酒时,旁边桌的小地痞取笑继万的重庆话,还扔来烟头挑衅,火冒三丈的继万三言两语就要动手,吓得那些小地痞屁滚尿流。
这次收肠衣没有赚到钱,继万又打听到甘肃茂文县产大红炮花椒,当地批发6元/斤,而在重庆可以卖到15元。于是带上家里借的几百块钱上路了。但继万上了当,100多斤花椒全部被几个甘肃人骗走了。继万饿着肚子坐着火车回到了重庆。
接着继万去洞庭湖地区收干鱼,也因为运费高等原因,都没有赚到钱,但是认识了不少朋友。一年后,继万跟着朋友学卖菜,在南坪等地的菜市场出入,同时自己也尝试着做蘑菇,在当地水库打鱼卖……只要觉得能挣钱的事情,继万都要去尝试,虽然一次次都碰得头破血流,但更坚定了他做生意的念头。
创业 万水千山只等闲1988年,继万贷款修了房,娶了媳妇,女儿也随后出生了。还贷款要钱,养孩子要钱,怎么办?继万感觉被逼上了梁山。这时有朋友告诉他,巴南区鹿角的醪糟很有名,推荐他去学。
1989年,继万和妻子带着4个月大的女儿离开老家,徒步几十里路,来到了离重庆城更近的南坪郊外养天窝,随身带着的有60元钱,还有几十斤口粮和做醪糟的手艺。赊款租了三间土瓦房,一间做睡房,一间放5、6个大瓦缸发醪糟,一间堆着做汤圆面的糯米。
女儿还小,妻子脱不了身,醪糟生意就全靠继万一个人打理。每天5点起床,继万将头一天就发好的醪糟连缸一起搬上左边的挑子,右边装上压好的汤圆面,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重庆的天还看不到一丝要亮的痕迹。先赶几里路,必须在7点前赶到南坪的公交车站,太晚了上班的人多起来,售票员就不让上车。坐到渝中区的解放碑,继万的生意算是开始了。他把100多斤重的担子往肩上一压,忽闪忽闪的就喊开了:“醪糟……汤圆面……”这个时候,城里的人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继万开始在老重庆城那九开八闭的城门间穿梭……
从较场口到中兴路,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十八梯”的台阶,曲折绵长狭窄,继万每天都要顺着这条“十八梯”而上,朝阳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老长,略显弯曲的身影,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向上攀登。为了吸引顾客买自己的醪糟,继万总是让人们免费品尝,有些挑剔的顾客总爱鸡蛋里挑骨头,找各种理由少付钱。这种时候,继万总是陪着笑脸,或多或少给自己挽回一些损失。买了醪糟少不了要买些汤圆面,一些麻烦的顾客要求第2天才付款,老实的继万就答应了。第2天绝大多数顾客还是主动来付钱了,因为继万做的汤圆面质量没话说。
到了中午,继万随便买2个馒头喝点凉水,就过了。下午继续叫卖,沿一号桥、大溪沟、大礼堂到上清寺,这时候天开始黑了,继万的生意也接近尾声了。他得抓紧时间赶公车,不然就只有走路回家,摸黑走夜路摔跤是很经常的事情。回家卸掉担子,却卸不掉一身的疲惫,继万还得挑上妻子泡好的糯米到几里外的工厂加工。
一天晚上下雨路滑,回来的时候,继万感觉挑子特别沉,一不小心摔倒了,把加工好的汤圆面全部掉到了稀泥里。继万起身摸摸头还在,胳膊什么的都还在,赶紧爬起来疯一般的跑回家,重新担上一袋糯米……
回家把加工好的汤圆面用东西压好,继万开始吃晚饭,这时候已经快10点了。吃了饭发醪糟,赶紧上床睡一会,因为半夜2、3点还得起来把压好的汤圆面翻个面。醪糟一般3天发一次,几个大缸轮流发,才不至于缺货。这是继万一生中最艰苦卓越的日子,每天只睡4个小时,却要担着100多斤的担子走上一天。虽然每天只赚12块钱,但在那个年代却可以买100斤谷子,抵1个工人半个月的工资。继万在艰辛中品尝着成功的喜悦,用血色的青春祭奠执着的梦想。
异地打拼 距成功总有一步之遥
一年多的“亡命”打拼,让继万不但还清了修房子的贷款,手头还有了些积蓄,他跟妻子商量,在中兴路一个四川射洪来的大姐的店面前,租了个小摊位卖醪糟和汤圆面,家也搬进了城。
1992年,二女儿出世,继万耽误了几个月的生意,等他再重操旧业时,才发现做醪糟生意的人竟多了起来,每日艰辛依旧,收入却越来越少,难以维持日渐增加的家庭开支,继万开始另寻出路。
曾经一起做生意的朋友告诉他,将干菜豆发水成青豆,能赚钱。从此继万就挑着在家发好的青豆到各个菜市场转悠,7毛钱1斤的菜豆,发成青豆,继万卖到了1块钱1斤。不到一年,市场上的青豆便随处可见,价格降了下来。继万听朋友说,四川的渠县、达州等地方,还没有青豆卖。继万就背了几十斤菜豆,上了去达州的汽车,找到菜市场的朋友帮忙寻了个摊位,连夜泡起了菜豆。第二天他就在达州最大的农贸市场卖起了青豆,价格最高喊到了前所未有的3块。卖了3天后,继万返回重庆,举家搬迁达州,长途汽车顶上堆着全家的希望——3大麻袋500多斤菜豆。
卖了一年的菜豆,跟来的同行又将价格杀了下来,继万再次转行,从四川甘孜阿坝运来青豌豆发水卖。
现在看来卖发水豆不太光明,但市场却教给了继万生存的另一课,他也因此学会了生意,在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继万爱好健身,到了达州后,他便加入了当地最大的一个武术协会。天生一副练武好身板,再加从小锻炼的基础,老师非常喜欢他,和师兄弟们也关系密切。
因为生意上的摩擦,继万跟做鹌鹑蛋生意的三兄弟发生了矛盾,一天三兄弟中的老幺嫌继万的摊子挡了自己的路,掀翻了继万的豌豆簸箕。继万气不过,一脚踢翻了他的鹌鹑蛋筐子,鹌鹑蛋散落一地。老幺抡起拳头就向继万挥过来,继万低头闪过再一拳打在他脸上,老幺仰面倒在了地上……其他兄弟闻讯赶来,老大抓起称杆、老二拎了跟棍子,向继万扑来……这时候早有人把消息传到继万的武术老师那里,就在继万寡不敌众之时,老师带了众多徒弟赶来增援……
创业是艰难的,艰辛的生活又给继万上了生动的一课。
小吃生意 黎明前的曙光
在达州的生意又做了几年,青豌豆的生意也不好做了,继万决定再次改行。1996年腊月三十的晚上,邻居来借板车。继万问他春节都不休息啊,邻居说这正是生意最好的时候,继万便去帮忙,发现邻居做的生意是蛋白凉粉。亮晶晶如果冻、似蛋白,来买的顾客跟抢似的。继万便向他拜师学艺,掌握了蛋白凉粉的手艺,而且按照承诺,离开达州回到了重庆。
在重庆解放碑八一路,继万的蛋白凉粉亮相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一大盆,卖了400块钱。生意好得出奇,超出了继万的预料。因为时常有城管的 “光顾”,继万考虑要找个门面来做这个生意。最后在两路口的山城商场门口,找到一个2米见方的待租摊位。商场经理听说继万要用这个月租金3000元的门面来卖凉粉,惊讶得合不拢嘴……但继万心中有数,毫不犹豫地交了3月的租金。
第一天卖了两盆凉粉,几天后增加到五盆、六盆,一盆能赚100块钱,下午三、四点卖完就收摊回家。三个月后,天凉了,继万扩展了摊位,增加了豆腐脑、酸辣粉和凉面……其中以酸辣粉最有特色。小时候第一次吃蘑菇时,蘑菇的鲜香给了继万以启发,他用蘑菇熬的汤来煮粉,再配以自己调制的佐料,酸辣粉的味道美极了。每天来山城商场吃继万小吃的顾客都是里三层外三层,每天3000元的销售额商场经理都感到惊奇,他们反过来感谢继万为山城商场增加了人气。
锅巴馒头 风声水起几年后,两路口商圈开始拆迁,居民逐渐搬迁,继万预感到生意又到了调整的时候了。2000年,达州一个朋友突然给继万打来电话,要他去学一个新项目:锅巴馒头。几毛钱一个的馒头有什么好学的,继万跟妻子商量后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但是朋友的电话三番五次地打来,继万就揣上1万多块钱和妻子去看一看。这确实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馒头,而且朋友的生意也确实很好。继万和妻子一起学了2天,就匆匆忙忙回到了重庆。
托朋友在解放碑五一路拿到了一个门面,租金4000元。旁边的门店开张都半个多月了,可继万的门面还没有开业的迹象,订做的设备也没有到位。街道办事处的主任见到继万便问他,准备做什么生意,怎么还不开业,每天可是100多块的租金呀?继万不好意思的笑笑,卖馒头。主任听完嘴里一直念叨,这么好的门面糟蹋了……
又等了半个月,设备、人员逐渐到位,锅巴馒头店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开业了。独特的烤锅,别致的发酵箱,汉堡造型的馒头,都足以吸引顾客的眼球。开业当天,为了防止冷场,继万特别嘱咐在两路口卖酸辣粉的员工,一早就来捧场,每人必须要买上10个馒头。情况却出乎意料,员工们连接近门店的机会都没有,蜂拥而至的人群将她们全都挤得远远的。虽然第一天没有掌握好火候,烤出的馒头不尽如人意,但已经足以满足顾客的好奇心了。三个月后,因为馒头店生意太好,两路口山城商场的酸辣粉摊位在一片惋惜声中暂时停了下来。
经过十多年商场的洗礼,彭继万的锋芒收敛了,心气平顺了,他明白散兵游勇式的生意虽然有可能产生暴利,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始终不稳定,更不可能做大做强。他决定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将一个项目做精做好。锅巴馒头的热销让他对这个项目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越来越向精细、新奇和功能性、便捷性、美味性发展。馒头虽然是北方人的主食,但南方也很受欢迎,成为人们早餐中的佳品。而锅巴馒头因其新鲜、可口,独特的口感,已经跳出了早餐的范畴,更合年青人,适合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彭继万就决心将它做好做大做长久做成一个大事业。
他一边做就一边动起了心思,分析、思考、摸索、改进。
首先是发酵箱,用层板做的发酵箱一是保温效果不好,二是有顾客置疑层板中可能含有苯。继万决定用铝板来制作发酵箱,中间的格子用不锈钢代替,下面做两个带发热管的水槽,一个2000瓦,一个1000瓦,可以随时开关,既安全节能又方便卫生。其次是烤锅,烤锅上面是个生铁铸的大圆盘,中间的一根出气管连着下面装水的锑锅。继万发现锑锅经常漏蒸汽,而且容易坏,经过比较,他决定用改装后的高压锅代替,这样一改,不但清洁、美观,还更方便,经济,经久耐用。
然而彭继万更用心的是,怎样让锅巴馒头经久不衰,保持长久的魅力?
他发现因为发酵时间长,烤出来的馒头太软,没有立体感,不筋道,他因此改变了馒头的外型,缩短了馒头在发酵箱中的时间,让它在烤锅中再一次发酵,结果馒头变得外形漂亮,软硬适中,锅巴更香。继万明白要将馒头做好,最关键的还是的口感。馒头作为北方的主食,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不厌其烦地吃着,但是在南方,却一直不温不火,处于可有可无的地步,到底是饮食习惯的原因还是口感不好?继万一直认为口感是主要的。对学回来的馒头口感他一直不满意,于是继万仔细研究了馒头配料的各种成分和比例,并逐渐修改,实验和完善。
为了将面粉的麦香味完全发挥出来,继万想尽了各种办法。有一天,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家里烙麦面块,父亲用前一天的酸稀饭(自然发酵)和到面里,烙到快要糊的时候捞起来,麦香味就出来了,而且嚼起来口感很好。继万豁然开朗,开始自己调制老面来发酵,经过多次实验,确定了老面和面粉的比例,又找到了烘烤的恰当时间。
继万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配料决定馒头的口感,发酵则影响馒头的松软度,而人工的揉捏程度和烘烤时间则与馒头的外观和香味有关。
随着制作设备和工艺的逐渐完善,继万按照食品卫生标准重新装修了店面,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锅巴馒头生意日渐红火。顾客买到手里的锅巴馒头,上蒸下烤,内嫩外焦,不但外观漂亮,底面金黄,撕开后,一股浓浓的麦香随着蒸汽扑鼻而来,禁不住咬上一口,感觉绵软柔韧,入口化渣,甜而不腻。一个馒头下肚,暖乎劲还未过,赶紧再来一个。
开分店 顾客感动继万重庆本地媒体的记者路过此地,见一个馒头店前也会人山人海,便买了一个品尝,顺便拍了几张照片。第二天照片见报,再加上都市频道称,锅巴馒头提高了重庆人的生活质量……全重庆人都知道解放碑有个“继万锅巴馒头”,各路人马纷纷杀到继万的店里来探个究竟。
有人乘机要求学习锅巴馒头的制作技术,继万觉得自己做的时间还不够长,没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可以传授,婉言谢绝了。但是没多久,锅巴馒头店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同样的设备,同样形状的锅巴馒头,却是不同的口感。不久,就有人冒充顾客来问继万,为什么那些店的馒头无法烤出金黄色的锅巴?真材实料,才是继万锅巴馒头的真正精髓。告诉你也没用。继万明白这些偷学者的伎俩,笑而不答。其实这就是白砂糖和糖精的区别,但是惟利是图的商人是不懂得老老实实做生意的。于是那些一轰而上的馒头店,又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转眼到2001年的冬天,门外排队买馒头的顾客都缩起了脖子,恨不得早点捧上热气腾腾的馒头。一个雨天的早上,一位年轻人因为插队,与后面的顾客发生了争执,年轻人着急的说,自己一大早专门从江北(重庆另外一个区)赶来的,因为女朋友就爱吃这里的锅巴馒头……继万心里有了一丝感动,更有了一个坚定的想法——开分店。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继万与员工同吃同住,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才将解放碑的店逐渐巩固下来,现在是到了考虑发展的时候了。
江北的嘉陵广场临近家乐福,人气兴旺,虽然转让费不高,但月租金7000元,继万还是毫不犹豫地接手下来,招了8个工人,将馒头一天的销售额卖上了3000元。半年后,继万突然接到拆迁通知,才明白上了门面转让者的当,虽然赚到了4万多块钱,但继万只要一想到那个专门从江北赶到解放碑给女朋友买馒头的年轻人就很伤感!
江北分店开张一月后,两路口希尔顿酒店对面的分店开业了。继万花了8000多来装修,因为店面高出人行道许多,顾客需要上好几个台阶来买馒头,而楼上常年的滴水正好滴在台阶上,时常有顾客因为台阶湿滑而摔倒。继万担心要是哪天摔倒个老太太,那可就陪不起了,于是坚持了3个月,草草收场。这次开店经历让继万在店面选址上更有经验。
较场口分店开在一幢多年建筑的老楼,楼上的邻居眼红继万的生意,经常去举报他,惹得消防、卫生、工商隔三叉五的来检查。虽然都没什么问题,但在这方面浪费了巨大精力的继万感觉长期这样下去得不偿失,一年后就撤离了。撤离后的一个月,这幢老楼遭遇火灾,烧了个精光,继万暗自庆幸时也倒抽了一口凉气。
七星岗的分店有些特殊,因为是木楼,不准明火,为此继万还设计了电烤箱,花费了7000多元;担心邻居有意见,专门在附近租个房间来机器和面。继万小心翼翼的经营了2年,赚了10来万元后,因为有了拆迁的前车之鉴,继万又不得不赶紧收场。
经营4个分店,继万和妻子忙得脚不沾地,每天都在送面,送配料,每天都在提心吊胆的祈祷这个店不要出什么篓子,每天人都在透支。分店撤离后,继万感觉很对不起那些忠实的顾客,要吃的他的馒头,还得跑大老远来解放碑买。
锅巴包子、奶制豆浆 横空出世开分店的同时,继万也在考虑增加品种,因为光是锅巴馒头他们就已经卖了2年了,虽然顾客长吃不厌,但也应该为挑剔的顾客考虑了。于是他适时推出了经过自己精心研制的锅巴包子。
就面粉用量而言,3个锅巴包子相当于一个锅巴馒头,因为加了鲜肉馅,能卖上1块钱3个。包子因为面粉用量少,不需要发酵,直接进烤箱,减少了一道工序,能尽快的出成品。因此锅巴包子一上市,立刻吸引了那些“肉食动物”,之前他们垂涎锅巴馒头的美味,但却遗憾没有肉陷添色。现在好了,烤制的锅巴馒头,皮薄香脆,更有诱人的肉陷,锅巴馒头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
稀饭和豆浆是早餐流质食品的代表,比较而言,豆浆富含植物蛋白,更富营养,营养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继万决定要做豆浆。但是豆浆每家每户都会做,如何才能做出特色,做出卖点来?一天,继万从女儿买回的豆奶粉中得到启发:何不将奶粉兑入新鲜的豆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配料,制作一种全新的饮品呢。经过反复对比实验,继万的豆浆里添加了品质更胜一筹的雀巢奶粉,于是继万的“奶制豆浆”饮料上市了。继万考虑到顾客方便,将豆浆用塑料杯子封口,再配上吸管,卖1元钱,顾客都能接受。至此,“继万锅巴馒头”的三个拳头产品全部面市。
锅巴馒头和包子每天的销量比较稳定,馒头在1600个左右,包子能上2000个,而豆浆则是季节的晴雨表,冬天热豆浆卖300杯左右,夏天卖冰豆浆卖到800杯。平均下来,继万的锅巴馒头店一天的营业额在2000元左右。
在这前后,继万的解放碑锅巴馒头总店旁边曾开了一家早餐店,馒头、包子、果子、豆浆一应俱全,但不知为什么生意一开始就不温不火。半年不到,这家店关门大吉。
是不是因为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锅巴馒头才红红火火地做了六年,并越做越好。而教给他技术的锅巴馒头师傅却再也不见了踪影。
培训技术 锅巴馒头走向全国从2003年开始,继万决定对外培训学员。重庆涪陵的李先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后成都的陈国强、广安的杨明静、云南蒙自的高立均、福建福州的陈苹利、重庆江津的唐安均、新疆阿克苏的文昆明……学员遍布大江南北,最多的时候,继万每个月光是发馒头配料都忙不过来。
就如同一个班的同学,有的大红大紫飞黄腾达,有的小有成就生活安定,有的百事不顺穷困潦倒,每一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其结果也会造成天壤之别。一个好的产品,也就必然会有的人做得好,有的人做得差了。在彭继万的学员中,有的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功地为自己打开了一片天空,有的人不用心做,配料乱调,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自己把自己做死了。彭继万曾经拜访了一部分做得不好的学员,劝他们不要用糖精代替白糖,豆浆里不要加过多的水……
这些还在进配料的学员,都是坚持按照彭继万的忠告在做生意,因此生意红火。但是成功的学员也好,失败的学员也罢,都对锅巴馒头叫好,都对继万赞不绝口。
记者采访过程中,广安的杨明静打电话来要求继万给他再发3000斤面粉的配料,说现在生意逐渐好起来了,每两月就要发配料。继万在电话中不忘嘱咐他,豆浆要注意浓度,馒头要注意份量。别看馒头生意小,专注的做,一样能做得很精彩的……杨明静在电话那头连连称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冬小麦面粉产量为9900万吨,加上春小麦,预计全年小麦面粉产量可以达到10430—10530万吨。另据报道,全中国70%的小麦面粉是用来制成馒头。
锅巴馒头将登陆中国主食市场,掀起一场食品变革的强烈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