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拔出石中剑(1)
系列专题:《华人世界的创业书:自慢Ⅱ之以身相殉》
3.拔出石中剑 1995年,一次发行人员的面试,改变了我的创业生涯,也改变了台湾杂志业的风貌,更改变了台湾媒体及网络的生态。 上市三天就成功——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 《商业周刊》需要一个发行主管,我找了一些人面试,其中一个人来自一本IT杂志,他是发行主管,我要确认他的经验,不免在工作方面问得比较细致。 从他的回答中,我发觉IT杂志虽然是一个特殊的利基市场,但已有相当的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看起来正要勃兴,要从小众变成大众,一场计算机学习风潮正要兴起。 这次的面谈花了我两个小时,结束的时候,我告诉这位应征者,我下决心要新创一本给大众看的计算机学习杂志,我邀请他加入我的团队。 (创业陷阱:许多机会是从很细微的末端信息察觉,《PC home》杂志的创刊,就是从一个发行人员的应征开始。创业者要耳听四面、眼观八方,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我重新创业的念头,由来已久。《商业周刊》长期抗战,濒临倒闭时,“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与我的创业伙伴,不时因为工作观念上的歧异,迭起争执,那就像一首歌所形容的:“两个人一张床,中间隔着一片海。”这让我早下了决心,如果可能,我会重新创业。 而1995年的《商业周刊》,经过长达4年的内部彻底整顿,运作上已渐趋正轨,再加上1994年出版的《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畅销,整个气势大旺,这时候如果我离开,影响不大,因此重新创业的呼唤,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清晰。 我开始用我一人之力,展开可行性分析,这一次我对办杂志已非吴下阿蒙,从市场规模推估,到使用者消费行为,到产品定位,到核心成功因素,到上市规划,到团队想象,我彻底想了一遍也写成文字,我确认这是一个可行的市场,我真的要拔出石中剑,潇洒走一回了。 行动的第一步,我想的是团队,这时我已经知道团队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需要最好的伙伴,我想到詹宏志。在《商业周刊》创办时,他就已是最早投入的股东,后来虽未加入工作,但他一直是我心中的才子。 当时詹宏志离开远流出版,在家挂了一个牌子“Retired”(退休),闭门读书、编书,我知道他不接电话,于是直接上门找他。 在台北市永康街的巷子里,住在一楼的宏志,开门看到是我时,相当讶异,因为我很少烦他,他问我有什么事?我回答:“我想办一本给大众看的计算机学习杂志,想听听你的意见。” (创业陷阱:创业、趋势大师兼文学才子詹宏志,台湾文化圈内人都知道他很难接近,虽有共同投资《商业周刊》的经验,其实我和他并不熟悉,但决定创办《PC home》杂志时,我觉得他是最应被请教的对象,所以采取了闯空门的拜访方式,很鲁莽,可是当时我只有这个方法,所以创业者对任何方法都不能放弃。) 就在院子里,他看着我,随即就回答:“立即去办,一分钟都不要等!” 我接着问:“既然你也认同,那有没有兴趣参与?”他回答:“参与是什么意思?如果是工作,不行;投资,可以!”
我说:“好,那投资算你一份,工作团队我们另外筹组,但你要参与意见并当顾问。”
更多阅读
第17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1)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谁是世界第一名校 从2000年开始,各校的名次就相对稳定。普林斯顿成了王中之王,在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次名列第一。哈佛第二,耶鲁第三。从2002年开始,普林斯顿和哈佛并列第一,耶鲁长
第17节:没人赢得了争辩(1)
系列专题:《谈人际关系:卡内基给青少年的礼物》 – 第六章 没人赢得了争辩 “我亲耳听过, 参与过, 也目睹过成千上百次的争辩。 最后, 我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 能从争辩中获得的唯一好处是, 避免争辩。 就像逃避毒蛇猛兽一
第17节:消费理财--生活中要懂的25个经济常识(10)
系列专题:《108个经济学常识:不做经济白痴》 【谈古说今】私募基金一般是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募集的,进入门槛比较高,在国内至少是50万,一般都是100万甚至更高。但是一支基金的人数一般比较少,最多只能有200人,所以一般面向的都是一些资
第24节:拔出石中剑(8)
系列专题:《华人世界的创业书:自慢Ⅱ之以身相殉》 博客来网络书店的并购案几乎要成功,当我与最大的股东统一超商议完并购意向与价格之后,没想到原有的创始团队跳出来反对,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为了避免与创始团队为敌,我决定退出。 (
第23节:拔出石中剑(7)
系列专题:《华人世界的创业书:自慢Ⅱ之以身相殉》 方法也很简单:没有绝对把握不做,利润不好不做。我没有出版人的包袱,所以我从出版第一本书开始就赚钱。接下来,我把这套“抢钱”的出版方法发挥到极致,我仔细拆解每一个出版步骤,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