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走自己的路》的人都应该知道我的一些历程,此部作品主要讲的是我2003年以后的创业历程,大家可以结合《走自己的路》阅读,这样可以更全面一些。
2003年5月,我从福安老家“出山”,前往北京,想在北京发展下来,因为之前在北京买了房子,同时在北京也有一些亲戚,这样可能会好照应一些,所以就想在北京发展,当初并没有什么想法,也不懂互联网,也没有想过将来我要做什么,虽然在此之前我分析过不少的行业,但那时没有什么经验,对各行业的认识和了解,也只是一些皮毛,根本没有什么“商业计划”,只是想到了北京再说,最差状况就是开一个小超市,于是就这样“北上”了。
北上的第一站就是上海,虽然福安有直达汽车可以到北京,但可能是因为对上海比较向往的缘故,也想去“看看”,所以就这样到了上海。我记得当时“非典”刚刚过去,到处都有恐怖的气氛,大家都不说话,车子经过闽浙交界处的分水关时,大家还要下车测体温,当时的确是“非常时期”,我想“过来人”都还记得这段历史。
到上海时已近半夜,因为都没有来过上海,对上海一点都不熟,只知道上海“很大”,以及上海有一个叫“外滩”的地方,其它就不知道了。然后我就问汽车司机汽车站周围有没有酒店可以住的,他告诉我说:“边上刚好有一个老乡开的酒店,他们也是住那里,可以和他一起过去”,没想到的是我到酒店一看,居然是我们乡的人开的,而且老板的儿子和我还是小学及中学的“校友”,他比我小一二岁,所以我念五年级时他还在念三年级,不过因为学校很大,大家都算“认识”。没想到多年不见,居然会在上海碰到,我记得当时就是他在前台,我一看就“吓一跳”,天下居然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出门在外,而且是第一次来上海,难免有点紧张,可能是小时候看电视剧的缘故,以为上海滩很“乱”,所以要“格外小心”。但现在看到是“自己人”,所以就放松多了,然后我就在他的酒店住了下来,同时也和他聊了一些事情,咨询了一下上海的一些情况。然后白天我就出去“玩”了,没想到的是我发现我们乡在上海的人还真不少,在七浦小商品市场中就有不少我们中学时的同学,更多的是我的同乡,他们在那里租一个小柜台,差不多只有一张课桌大,然后在那里摆一些饰品销售,有的人生意做的还不错,但也是做的挺辛苦的。为了省钱住在“合租房”里(就是现在上海政府在打击的那种,一个房间里用东西隔开,变成更多小房间)。
“他乡遇故知”按理说应该是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我似乎没有感觉到,发现同学似乎没有想象中的热情,说一些不冷不热的话,我就在想怎么几年不见,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当时我一点都想不通。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他们之所以会如此冷漠,也是有原因的。每年来上海的人不知有多少,其中有不少人是“不务正业的”,然后透过“老乡关系”混吃混喝,所以我想我的同学可能是把我“归”为这一类的人了,所以我也没有和他多聊,感觉没什么意思,因为我根本不求你,也没有想过要从你身上获得什么,你这样对我,让我很伤心。之后我就再也不想见他了,哎,想想初中时代一起玩的那么好的朋友,现在会如此收场,看来大城市的染缸把人“染”的都不近人情了,难怪大城市里的人会如此冷漠,可能是因为“见”的人太多了吧!
因为我住的那个酒店是老乡开的,而那家酒店离七浦小商品城又不远,所以经常会有不少的同乡人来那家酒店玩,其实大部分我都还是认识的,有的比我大,有的比我小,但因为我们家乡不大,所以大多见过,虽然我可能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我在想怎么大家怎么会这些喜欢来这里呢,原来他们经常在晚上聚在这里“斗地主”,据说我有一个老乡天天晚上都在赌,最多时一夜输了好几十万元,真是太恐怖了,因为他们经营小饰品赚的钱也很少,但他们怎么会如此疯狂我有点想不通;加上我对这方面的东西比较排斥,所以我感觉这个地方好像有点“不对劲”,如果我呆下去的话可能会被“同化”,所以就匆忙离开,算了一下在上海呆了不足五天。
没想到我的邻居现在上海厦新公司做业务,那时候是厦新公司最红火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室就在五角场,所以我也去看了一下,当时我对手机行业一无所知,他们也说手机行业不错,并问我是否要做手机,但我当初一点都不懂,对手机行业也没有兴趣,所以就没有去研究。
他们又带我去上海的一些钢材市场了解了一下,因为我们那里也有不少人在上海从事钢材贸易,很多人都是采用“搬砖头”的方式进行,在钢材市场租一个位置,然后注册一家贸易公司就开始跑业务了,等有订单后再找市场中的大公司发货,他们赚取利润。当初的我对钢材行业也是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这个行业会怎么样,自己也没有去研究,所以又放弃了。
想想真是后悔,如果当初的我只要界入这二个行业中的任何一个的话,现在我的或许又是另一个人,可能你不会认识我,我不会做现在的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赚的一定会比现在多,但不一定会有现在的知识和能力!
虽然想起来有所遗憾,但人生不可能重新来过,谁也不能保证选择了之后又会如何,所以现在的我回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最多的感叹是一定要学会“研究”各行各业,对新接触到的知识一定要想海绵一样的吸引,并尽可能的去“搞懂”怎么回事,这样就不会错失机会了,否则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时会发现,原来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错过了太多的机会。
因为当时天气也太热,所以白天也没怎么出去玩,只是去了一下外滩和南京路等比较有名的地方,对上海一点也不了解,当时感觉这个地方可能不太适合我“呆”,因为“环境”不太好,所以选择离开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于是我就坐上通往北京的火车到了北京。
其实我对北京也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之所以我想去北京发展,除了2008年奥运会会在那里开之外,其它东西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我是南方人,并不太适应那边的气候,当初之所以会选择在北京买房子,我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
或许是因为北京有亲戚的缘故吧!
我的伯父、叔叔、还有二个姑姑都是在北京做生意,伯父在北京朝阳开小超市,二个姑姑都是嫁给北京人,一个姑姑在“三里屯”卖服装。另一个姑姑则是和叔叔一起 “加盟”伯父的公司在另一个地方也开了一个小超市,生意都还不错,算是赚点小钱吧。
其实他们之所以会在北京发展,说起来还有一段令人伤感的故事,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伯父就是在当地做生意,收购茶叶、香姑干等卖到其它地方,赚取利润。印象中小时他他们的生意做的还是挺大的,也挺有钱的,按理说他当时如果继续做下去的话,现在应该也是不错的。
但人生就是这么偶然,生命的轨迹往往会被我们认识的人及认识我们的人改变。因为生意的因素,他认识了一个“骗子”,然后他们就把所有生意放弃了,全家人都住到北京去,说是等什么钱给他们,一年过去了他们还是没钱,二年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钱。
不知为什么之后又叫我姑姑他们过去,但在北京生活是要很大的资金支持的,如果没做事的话。于是他们就回来到处借钱,印象中我们那个乡里有钱的人都被借光了,而且他当时借钱时还是和别人说“你借我一块,到时候我二块钱还”,这句话在后来他们的“梦想”破灭时成为了一个笑话。我爸爸是标准的农民,所以也没有什么钱借给他们,他也曾想让我爸过去一起做,但我爸是老实人,觉得还是务实一点好,所以不和他们一伙,也没有什么钱借给他们,因为这样还曾导致了一段时间的家庭不和谐,想想真是挺恐怖的日子,这段历史或许是一段最困难的过去。
80年代的时候钱还是很借钱的,当时应该也借了好几十万吧,做那么多人在外,总有坐吃山空的时候,等几年后他们再也借不到钱时也就快不行了,记忆中他后来回家时都怕被人知道,怕别人来讨债,都是偷偷的回来见一下我爷爷然后就走。
想想他们当年的日子真是狼狈,我搞不清楚当时他到底是在“搞”什么,多年后我问我伯父他当年到底搞什么东西,他也说不清楚,只是和我说以后如果有人叫你去买什么“债券”之类的千万不要被骗,我至今也搞不清楚他当时是怎么被骗的,我想这或许是一段他心中永远的痛而不想和我们这一辈的人说而已,但从他们的经历中我学到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穷则思变”,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往往会有反败为胜的意念产生,不知他们是因为什么因素后来想到了要在北京做生意的,只记得他后来在北京开起了“茶庄”,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之前是做茶叶生意的缘故吧。或许是因为他们对茶叶还比较熟悉,所以很快生意就红红火火起来了,几年后他们就把欠别人的钱全还了,最多时他好像开了十几家连锁店。
但可能是他们水平有限,所以在管理上就比较差,雇用的人好像都不是人才,自己管理也不善,导致很多分店其实都是给他的“营业员”开的,之后慢慢的关掉了不少店,我记得我2003年去北京时他只剩下二家茶叶店,现在他们也没有经营茶叶了,但他们成了我们那个地方的带动者,因为他当初“培养”了不少营业员现在都自己做了,而且做的比他们好的也一大堆,在北京的马连道茶叶市场,70-80%的人都是我们那边的,也许他们也算的上是“先驱”吧!
之后他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说开超市赚的钱比卖茶叶赚的多,所以就在北京开起了超市,一开就开到现在了,现在堂姐和堂弟都长大了,他们也都在北京,现在他们在北京还有开药店,按理说是不错的,但怎么说呢,我感觉一个创业者的自身素质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管理能力非常重要,他们在这方面因用人不善及盲目扩张等多方面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些都是血的历史,我从来没对任何人提起过,现在提这些只是想做一个引子,和大家分享创业是多么的不易,做一件事情并真的不简单,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一定有一段曲折的历程,虽然我伯父他们并不算成功,或许并没有人知道他们。但我想说的是他们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小生意人的历史,大家只看到的是大人物成功背后的故事,很少有人关注小人物的辛酸历程。我也是一个小人物,透过文字表达我自己想说的话,不在意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是我要讲的。
2003年我到北京时就先到了他们那里,他们也帮我出了不少的点子,我对做服装一点兴趣都没有,可能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动手吧。家里人的建议是希望我“稳定”一点,像伯父一样开个小超市,以我手中的钱是绝对够投资的,所以当时我也想要不开一个小超市吧,于是就开始找店铺。
伯父很热心的帮忙,找了几个地址,但我都不太满意,其实主要是我自己也没有下定决心要做开超市,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所以也没有什么好结果,这样天天转来转去,转了近半个月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我去谈一个社区里的小超市转让事宜,那个老板是东北人,据我伯父说那人最好是卖猪肉的,后来投资了市场, “现在发达”了,他这个超市是开着让他家里人管理的,但因为家里人不会管理,所以做的不好,想转让掉,因为前一次我去看过,那个小超市不大,一百多平米吧,如果“盘”过来的话在20万之内应该就够了,这次去再谈一些细节。
但那个老板不太讲信用,开始说好的事情这次过去时又反悔了,所以我感觉很不爽,所以我就决定不要他的。走出店门后看到那边刚好有一个报刊亭,也是出于无聊的因素,我就随手拿了一本《销售与市场》的杂志,可能是因为我是学营销的因素,在学校时曾有在学校的阅览室借阅过这本杂志,在上面可以学到一些营销方面的知识,所以平时也比较喜欢看。
随手翻了一下很快就决定把它买下来了,人生就是这么巧,一不小心我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所以由此我就来到了上海,开始了漫长曲折的创业历程。其实这人世间就只有二种状态,一种是“IN——进入”,另一种是“OUT——退出”,但不管我们是进入哪一种状态,都会产生相互作用,并且这种相互作用是成对存在的。
比如说:我当初如果没有看那本书,就不会看到梦工场的招商广告,就不会去做梦工场的代理商,也就不会来上海,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或者我的人生会是另一个局面;如果我当初没有买这本书,或者我现在还在北京,也或者我也不知会在哪里?这就是“相互作用”。
因为买了那本书,看了那个招商广告,然后我做了代理,然后又一路走到现在,一路走来我失去的东西很多,当然“得到/学到”的东西也很多,有过成功的喜悦,当然也有失败的痛苦,这就是“成对存在”的相互作用。
当然以前我是不懂这些的,这个是我学过MY课程后感悟出来的,所以现在也有不少人问我人生的路要怎么走,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走,我能说的就是“走自己的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因为人生就如“小马过河”,对于松鼠而言,过河是危险的,因为水很“深”,一不小心就会被“淹死”,因为他有不少同伴就被淹死过,所以他认为河是不能过的。但对于老水牛来讲过河太小意思了,因为水很“浅”,还没有过他的膝盖,所以很安全。
他们各自代表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立场,并不是他们的不对,而是看适不适合你,有时候别人成功的经验对我们来讲可能会是让我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走自己的路,让自己去尝试,不要怕失败,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因为我们学到了适合我们自己的经验,这样我们才能在下一次更“轻松”的成功,如果我们听别人说的而不敢去尝试或把事情想的太简单而盲目行动的话,那样可能也会给我们带来灭顶之灾。
总之一句话,经历就是财富!
现在感觉创业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我当年可能是因为“年轻气盛”,所以当初以为“很好玩”,但这其实是错误的。几年来我的思维也改变了不少,如果你在三年前问我创业好不好,我想当时的我一定会强烈支持你创业,但如果你现在问我创业好不好的话,我想我一定会给你泼冷水。因为这几年来我感觉到创业真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正成功的人其实并不多,“活着”就已经很不错了。想当年我创业时的目标和很多头脑发热的年轻人一样,可能是受激励的结果,动不动就说我要超过某某人,成为某某首富。
现在想想当初的我真的很可笑,当初真的是太无知了,但相信人生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没有经历过永远也不会知道,正所谓“不是得到,就是学到”,这几年来的确学习到了不少,成长了也不少。现在的我不鼓励你去创业,并不是我变消极了,而是希望你能想清楚,并具备好条件后再来创业,这样或许你成功的速度会更快些。我现在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但我现在多的是失败的经验,也许你可以从我的分享中看到我所做的不少错事,这样你就可以防止自己再犯和我一样的错误。
当时我看到书的封底有一人很吸引人的招商广告——“21世纪最后一个暴利产业——文化产业”,产品是“陈安之365辑永恒不变的成功法则”,我一看真的很兴奋。因为这个东西我最熟悉了,当年我也是因为看了这方面的书而“成功”的,我想在中国和我一样想成功的人一定很多,那么这个产品一定会有市场,所以我就立刻打电话给深圳这家公司,说我要代理这个产品。
其实我之所以会那么快下决定,我想主要原因是当初我刚毕业在啤酒厂时,因为工作压力大想要放弃,一不小心看到了拿破仑希尔写的《思考致富》而决定坚持下来,很快就在公司里发展的还不错。当初我就有一个朦胧的想法:以后也去从事像拿破仑希尔一样的工作,帮助别人成功,而我能做的可能是去开一个“书店”,主要卖一些类似于《思考致富》方面的书籍。当时这个想法只是一闪而过,因为当时也不具备条件,所以很快就把这件事忘了。
后来在广州时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因为偶然间看了陈安之的成功学《创业成功的36条铁律》,而激励了自己并且帮助自己在二年内赚到了第一桶金。当时在广州找项目时也有想过在啤酒厂时的那个“想法”,当时我也去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如何开好一个书店的资料,那时有一个想法是开一个“成功学书籍的连锁专卖店”,但当时也只是“构想”,也没有把他当成我的“梦想”,因为当时同时也在考查几个项目,我分析了不少行业到底该做什么,但都没有答案,所以当时我的并没有“设定目标”,所以这事也就这样“黄”了。
现在再次让我看到这么吸引力的招商广告,我心动了,我在心底问我自己:“这不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吗?那还在等什么?看来是为你专门准备的,那就马上行动吧!”
于是我就打电话给深圳这家公司,起初我的想法是代理他北京的市场,因为反正我现在来北京了,而且我的房子也买在这里,如果能谈成在这里的代理也不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能进入这么“时髦”的产业,做的又是一件能帮助别人成功的“伟大事业”,那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很不凑巧,北京已经有人比我前行一步了,对方告诉我北京市场已经有代理了。于是我问他现在还有哪个“大城市”还没有被人代理?当初我刻意的强调要“大”,因为我想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最大,这样做起来比较有挑战性,也可以取得大成功,但没有考虑到“万一失败”了会怎么样?
也许当初的我太狂妄了,认为人世间没有任何挑战,至少我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因为我在广州也是这样过来的,我自己觉得当初我在广州时口袋只有2毛钱过15天的日子我都过去了,还有什么能难倒我呢?出于一种对自己的“自信”,或者也是“无知者无畏”的态度得下了上海地区的总代理。
他们告诉我,上海“还没有”代理商,我说:“太好了,那我就要上海了”;对方可能还以为我开玩笑,态度也不是太好,说:“那你过来深圳公司谈吧!”我说:“好”。
于是就这样我第马上打电话订了第二天早上从北京飞往深圳的机票,第二天到了深圳那家公司,应该说他们公司装修的很有“风格”,对于一个没见过多少“世面”的人感觉还“挺不错”的,里面有陈安之的海报,公司的人看起来都挺忙碌的样子。
出于对陈安之的信任,因为我从各方面了解到的信息是陈安之是他们公司的大股东,于是我就没有了解他们的任何细节,就问他们怎么样才能取得这个代理权?接待我的是他们公司的招商总监曾志,看上去也是挺精干的人,或者我这个人比较容易相信别人吧!或者我当时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对人“看的不透”。
曾志也没有和我谈什么,就是让我去深圳看他们的“样板市场”,就是深圳的一些书店员及音像店,并且告诉我:“你先去看,看好了明天再回来我们谈”。当时也是出于对他们的“尊敬”,所以我就去深圳书城及顺电等地方“转了转”,看到他们的“样板市场”做地的确“不错”,很多地方都有产品的海报,有的地方还有大喷绘;在顺电的一家店里我看到了排列整齐的“专柜”,于是我就问售货小姐这个东西卖的好不好,买的人多吗?
可能营业员把我当作普通顾客,以为我要买,当然说的是好听的话:“这个东西很好卖,很多人买”。这就是我所谓的“市场调查吧”,也许一开始我就是错误的,至今我都在想当初自己怎么会那么笨呢?
第二天我就到了那家公司,和他们进一步谈合作,这次他们的副总李东和我谈了一下,然后我们就开始答约,我首付50万元人民币取得上海地区的独家代理权,并马上打款过去,然后再签合约。
因为我没有带卡在身上,而且我的钱都存在北京,于是我就让北京的家人帮我去银行转了50万到那家公司的帐上,之后成功签约带到代理权,当时感觉自己好兴奋,看到自己就要成功的样子,现在想起来也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拿到一纸“合约”后,他们给了我一些他们公司的一些复印件,我让他们暂时不要发货,因为我的办公室还没有找好,发货过来我也没地方放,等我找到办公地点后再通知他们发货不迟。
我记得当时是2003年6月25日,拿到合约时已是下午,我匆忙赶往酒店,并在酒店的商务中心买了一张当晚飞往上海的机票,到了上海后已是半夜。至少前几天来过上海,所以对上海还不算“陌生”,从机场打的直接到了上次我来上海时的那个老乡开的酒店住下。
他们问我怎么又来上海了,我说我现在找到投资项目了,接下来会在上海呆下来,还要你们多支持噢!
我知道我现在做的事情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帮我,因为他们都不懂这个行业,如果我做钢材或者其它行业的话或许他们可以帮到我。大家在上海拼搏都不容易,所以我就没有打扰他们,自己想办法。
必竟要在上海发展的话,肯定不能天天住酒店,我需要尽快找到一个可以住下来的地方,最好还能够办公,所以在厦新公司的邻居就介绍了离他们公司不远的地方,说五角场未来挺有发展的,在这里办公不错,所以我就在黄兴路上找到了一个商住二用楼,就这样呆了下来,这样一晃就快五年了。想想这么长时间了,自己还没有成功,真是有点遗憾。
当初我来这里时,这边的房子40万不到就可以买下来,可是我没有买,当初也没有投资房地产的意识,只觉得自己在北京已经有房子了,现在这边租房子就可以了,以后赚钱了再到北京生活。
多年后的今天,我总结自己当初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不应该有创业在上海,生活在北京的想法,既然来上海了就应该要让自己融入上海,要想办法让自己成为上海的一分子,然后先在这里安居下来,这样再来谈立业才是对的。
如果还想生活在北京,而只是把自己当成是来上海“赚钱”的话,那可以说我是来这里“拿”,而不是“给”。或者也是因为这个心态一开始就不对,导致了我现在还没有取得大成功的原因吧!
如果当初我懂得投资地产的话,一来上海就买下那里的房子,现在至少也值120万,几年时间也可以翻上2-3倍,可惜我也错过了。
其实创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是为了赚钱的话,那做不做自己想做或喜欢做的事情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如果目的是赚钱的话,那一切就应该以“赚钱”为目标,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违反道德,不违背良心这三大原则,不管做什么行业,只要能赚钱就可以了,但这样的话还是“创业”吗?
创业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多年后我在一个企业家论坛上听到的一个长者说的创业定义,给我的启发最深。他说:“创业是为了创造一个就业的机会”,当然包括为自己创业一个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为别人提供一个就业的机会。我听后恍然大悟,才明白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创业,可能原因也是因为我想“给自己一个工作的机会”。
我想我之所以会选择创业也是注定的,因为这和我的人生经历有关,现在大家都知道我叫刘标峰,其实我的真实姓名并不是这个,刘标峰只是一个“笔名”,因为小时候我不会念书,所以初三没有考上任何学校,那时候根本没有出人头地的想法,反正“大家都一样”,我们玩的好的同学中也没有几个会读书的,所以成绩很差,我96年去参加中考,结果只考了340分总分,连技校可能都上不了。
看过我前一本书的人都知道,那个暑假我因为看了《人生》后有所启发,所以就比较注意起学习来,那个暑假我就很热爱看书,当然也是一些古典小说之类的文学。家里人看我这么“爱学习”,或者可能觉得我很小,所以决定让我复读一年,所以我就变成了一个“补习生”。
97年中考,我们如果以“补习生”的身份去参加中考的话,录取的分数线要比别人高出30分,这是一大挑战,因为如果我有那么历害的话,就根本不用补习了,上一年就考上去了。所以学校也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所以让我们这些补习生就采用别人的学习卡,然后把那些初三还没学完就弃学的人的档案改成我们的相片,于是这样我们就改名成了“刘标峰”了。
以前我一直都不敢说这样的事,不过现在都己“事隔多年”,而且后来我发现这样的事情也不当只是我们学校有,这好像也是中国教育业的一种“潜规则”吧!相信我这样写出来后不会对我原来的母校及老师有所影响,希望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
这件事情好像挺平常的,但在我的人生当中其实影响挺大的,后来我借此名考上中专后,我就跟我的原名彻底“告别”了,所以一开始时别人叫刘标峰这个名字我都有点不适应,感觉好像不是我自己,我想这样下去我以后找工作的话别人也只能以刘标峰的名字见人了,以后我如果找女朋友或结婚生子的话,我到底该叫什么名字呢?我未来的儿女该姓什么呢?感觉这样下去我不是“背祖忘宗”了吗?
其实当时我还小,也不懂事,所以可能想太多了,所以也曾“自卑”过一段时间,有失去自我的感觉,后来我慢慢调整好了心态,决心不再想这样的事情,反正走一步是一步,说不定以后我有钱了,我自己当老板,那样想叫什么名字就叫什么名字。当时只是以阿Q精神来开脱自己,没想到这个为我后来决心要自己创业也埋下了伏笔。
人生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很奇怪的,不管什么样的事情发生,都会我们人生的调料,或许现在发生的事情在现在这个时刻来讲是一件非常让人难以面对的事情,但若干年后你回头一看,会发现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这些“小事”组成,这些事情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有时候我在想或许冥冥之中都有定数,注定了我们的一生终究要走什么样的路,好像没有谁可以摆脱命运的捉弄。
后来工作后我还是得用刘标峰这个名字,因为没有人知道我真实的姓名,我也不可能用我原名去找工作,因为那样我连中专毕业证都没有,肯定是找不到工作的,所以我只能还中叫“刘标峰”,然后让自己努力工作,以期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做回自己”。
所以我会选择创业,这些原因应该是一个基础,当然后来可能也是因为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想赚更多钱的原因吧!至今我也搞不清楚我当初为什么一定要创业,而不选择去为别人工作?也许最主要的原因是怕自己可能会找不到工作吧,或者当时太狂妄了,总之我也不清楚当时的想法究竟是怎么来的。
在上海找到房子后然后,买了一些生活用品,总算是在上海“定”下来了,但怎么开始呢?我一点底都没有,在这样一个上海,人生地不熟的,对这个业务又不太懂,我该怎么办?一点头绪都没有,但还是很兴奋,因为现在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没有人能影响我,因为我现在可以主控一切了,哈哈,一切都有点高兴了太早了,接下来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但我一点觉察都没有。
在上海我认识的那些人肯定不能帮我的,因为他们不懂这些,而且他们大多没什么文化。或许是我当时也太清高的缘故,我认为现在自己做的是文化业,不可能和他们“同流合污”,所以也就没有去寻求他们的支持。
但我想到我一个中专同学曾在上海的一家钢材贸易公司做过,不过现在他人不在上海,我之前去福州时也见过他。所以我就打电话给他,让他帮忙介绍上海的朋友认识,他介绍了他的朋友陈剑峰给我,后来陈剑峰在我这里也做了一段时间,后来他自己创业了,还是做他的钢材,不过我好久没有见到他了,我想现在他做的应该是挺不错的。
公司没几个人肯定不行吧,于是我就通知我哥和我女朋友(现在的老婆)一起过来帮我,刚好我一个邻居现在研究生毕业,也在上海,暂时还没有去找工作,所以我就请他们一起来帮忙,这样公司就有几个人可以“开工”了。
找到房子后,行动的第二步我马上就要注册公司,但我对这些流程并不熟,所以我就找了一个代理公司帮忙注册,接下来就是验资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公司名字叫“游傲”,其实如果一句话的话,还这真的说不清楚,当初我在取公司名的时候想了好多个但都没有成功,当时我在想我做的是成功学及文化传播业,所以我就想用“上海成功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但好像注册不了,然后我又想了至少有十个都没有通过,有的名字是别人已经被别人用了,我想这个东西也太复杂了吧,本以为很容易的事情没想到会这么麻烦。
试了几个都不成功后,时间也花了不少了,有一天早上我在想到底用什么名字好呢?怎么样才能把名字注册下来呢?偶然我想起来小时候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讲的是一个农民企业家的故事,他的公司名叫《小土屯》,他说他希望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中国有一个名叫小土屯的“小地”方。
我突然来了灵感,何不用我老家的村庄名字试一试?因为我家叫“尤沃”,但如果这个显然太难念了,念着这个名字,我突然想到了可以试试用同音字试试,然后我就写了几个同音字下来,然后我就看到“游”和“傲”这二个字不错,如果按五行来看的话,应该都有了,虽然我不懂这些东西,但从字面上来看还不错,这二个字大家都“认识”,平时也很少用这个组合,念起来还是有点“气势”的,然后我马上写下来,然后去查名“上海游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没想到还真的可以用,真是让人高兴。
太棒了!这也算是一种成功!我想象着将来有一天我取得“大成就”时,回到老家的感觉。心里美滋滋的,好像梦想已经实现的样子。
但后来不知道是不认真看还是什么原因,很多人都念“傲游”,搞的我每次都要纠正,一开始时我还在想是不是我这个名字取的不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念错呢?不过后来随着我慢慢做,很多人现在终于没有念错我公司的名字了,现在也偶尔有人念错,但已经不重要了,现在我听到别念错时,我会觉得这个人太没水平了,几个字都念不清楚,可能是我现在变自信的原因吧,以前别人念错我会觉得是我的名字取的不好,呵呵,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名字只是一个开始,当时我并不懂,其实公司的名字最好把自己经营什么的也说清楚,好的名字当然比较容易开展业务,比如“XX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卖车的,而我的名字是“游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以后来很多人看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