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职场行动手册:工作没有任何借口》
要想把这样一个弱势品牌销售出去,简直太不容易了。第一年,林文贵业绩差得连年终奖都没有拿到。 一般人看到公司恶劣的情况往往会给自己找个借口: "这样的单位,这样的牌子,没什么发展,也用不着努力工作了。" 他也想放弃,甚至一想起客户拒绝自己的表情,他就发誓: "我明天再要讲那些连我自己都讨厌的话,我就不是人!" 但冷静之后,他悟出一个道理: "好卖的车,谁都会卖。别人不想卖的车,没人和我抢客户,我反而有更多的机会。" 所谓"心态一改,状态全变"。他彻底打消了放弃的念头,而且,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即使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最难对付的客户,他也不会灰心丧气。 这一来,乐观和能力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许多人纷纷帮助他,甚至一位半身不遂的客户,都在极力帮他介绍别的客户。 2005年,林文贵创下了台湾有史以来年度最高汽车销售纪录--205辆,而他那一年的收入也因此高达560万元新台币。 2007年,林文贵获得第一届《商业周刊》"超级业务员大奖"金奖,评委给他写下了这一评语: "他就像生长在悬崖上的兰花,没有土,没有水,悬崖上的风很大,自己却从细缝中活出精彩。" 他信奉这样的理念:"运随心转"、"翻转一面是天堂"。面对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在失败者面前,它是"绊脚石"; 在成功者面前,它是"垫脚石"。 面对人人都厌烦的问题,假如我们都能像林文贵那样,换个心态去面对,去解决,当初阻止你前进的"绊脚石",恰恰会变为帮助你成功的"垫脚石"! 3.把困难和问题当成最好的机会 要彻底消灭畏难的借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充分认识到困难与问题的积极作用,把困难与问题当成发展的最好契机。 伊利集团总裁潘刚,在刚毕业进入伊利集团时,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 当时,单位有个新开发的地方--金川。这个地方很荒凉,交通不便,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许多人都不愿意去。但是,潘刚迎难而上,主动去那里工作。他借了一辆自行车,每天奔波在路上,在艰苦的条件下打下了成功的第一个烙印。 后来,集团收购了一个更偏远的倒闭工厂,条件更艰苦。潘刚又带着几个大学生,去那里将艰难的工作任务承担起来。 在工作中,他一直保持这种"哪里困难,我就出现在哪里"的精神,这一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更是赢得了公司和领导的高度信任。 后来,30多岁的他,升任为伊利集团的"掌舵人"。选择潘刚担任这一重要职务公认的理由是-- "潘刚是一个永远把解决单位的困难,当成自己工作中心的人;也是一个永远经得住问题与困难考验的人!" 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一方面不愿意付出努力,看到单位的问题就躲避;另一方面,看到有人像潘刚这样被破格提拔就牢骚满腹,他们是不是也该问自己一句: "我能像潘刚那样把解决单位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工作中心吗?我能像他那样无怨无悔地地付出吗?"
![第37节:不找借口,‘最难解决‘的问题能解决(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554266709208.jpeg)
画家孙光说得好:"困难常与机会为伴。" 我更要送大家这样一句话: "假如上帝要送一份最好的礼物给你,一定以困难和问题做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