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银监会公布了新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较之旧版,放弃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总额以及权益性投资余额等条件的限制性要求,降低了境内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中资银行的门槛。紧随其后,8月12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一时间,民营银行成为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来自江苏、温州、广东等地的多家企业甚至已经捷足先登,开始提交申请、角逐牌照,更有甚者已抢先一步获得工商总局的名称核准。在这各类企业纷纷涌入、争相设立民营银行的大军里,腾讯、美的、苏宁、新希望、吉祥航空、红豆、报喜鸟、中关村管委会等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也跻身其中。神奇的银行,竟实现了72行的殊途同归! 企业纷纷创设银行的背后,除了政策得以宽松这一诱因之外,不得不承认,我国金融体制的固有缺陷、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境况及民间借贷风险过大又难以规范的内在矛盾,也是催生民营银行的巨大动力。长久以来,中国的实体企业都在为银行打工,举例为证:在今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共有95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煤炭企业增至11家,但其平均利润率却仅为2.08%,且70%企业利润率低于1%,连年届135岁的开滦煤矿也名列其中。对此,开滦煤矿董事长张文学指出:利润率高低各有缘由,但中国金融体制和经济体制问题的制肘是不可回避的共性因由。与之相比,中国9家金融企业利润占到95家上榜公司的55%,说白了,中国实体企业在为银行打工。得益于国家垄断的庇佑,中国的几家大银行利润率高达40%。放眼世界,也少有几家企业能与它们并肩相比。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中国,只有允许市场化的公平竞争,让企业“为自己挣钱”,整体经济的金融支柱才会肩负起更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重任,才能更好地“正常化”有效率。从这个角度讲,打破金融垄断,拥有更多优质银行(包括民营银行)参与竞争,应该是件好事。
![一拥而上的意思是什么 民营银行要避免一拥而上](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02668234382.jpeg)
然而,当前企业像以前“全民从事房地产”那样一窝蜂地开设银行的现象是否值得鼓励呢?本人认为还需谨慎看待。原因有三: 一、人才与管理的问题。在中国,商业银行长期以国家控股为主,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与庇护,我国并没有真正形成具有竞争性的金融业市场。因此,在我国银行业中,并没有建立起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管理体制。我国专业的银行人才极为匮乏,管理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此背景下,难以为民营银行蜂拥式地建立及其经营管理提供成熟的专业人才与管理层面的支持。 二、银行太多会造成相互抢生意,容易出现业态乱象。近来,众多企业纷纷申请开设民营银行的现状,使本人不得不忧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混乱。就目前形势可以推测,一旦完全放开对开设民营银行的管控,进入该领域竞争的企业必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大大小小的银行竞相争夺生意的乱象将不可避免,而各地政府出于寻租的目的,不仅难以遏制——甚至会加剧种种乱象。这种状况,无论对于我国的经济领域还是政治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银行设立的过度自由化,会带来变相吸储、过度坏账等诸多问题。前不久,仅仅出现一次短暂的银行“钱荒”,各大商业银行就变着法儿变相吸储。若是银行像过去房地产乱象一样过度“自由化”,那当前房地产发展带来的问题,就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前车之鉴。而且,银行还不同于房地产业,它涉及到千千万万的自然人储户。一旦出现过度坏账、少数银行不能及时保障存取,后果必将不堪设想。 针对上述三个担忧,结合当前经济运行中现有体制的缺陷和企业对融资的迫切需求等背景,本人建议民营银行的设立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宏观把握住放开但逐步放开的原则,做到有序发展,避免一窝蜂。 二、确立较高银行专业标准,将专业达标作为开设民营银行的一大前提。民营银行的设立不可避免地将对国家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带来一定冲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针对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这种风险,本人认为,提高和确立银行专业标准不失为一条简便而稳妥的原则,要提高民营银行设立的门槛,提高对股东资质、专业团队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风险防范、经营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并一一加以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遵。 三、学习和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现代银行诞生于17世纪60年代末的欧洲,发达国家不仅有着众多历史悠久的大银行,而且,在几百年的银行发展历程中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完善、先进的银行管理体制,并在与银行相关的金融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准亦远远领先于我国。故此,无论是培养未来服务于民营银行的专业人才,还是建立先进的银行管理体制,要发展好民营银行,必须在考虑我国具体国情的前提下,不耻下问,学习和吸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