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子清:香港著名实业家传奇发家史



    施子清一九三九年出生于福建晋江县。其父亲及祖父均系旅居菲律宾的华侨。施子清母亲带着孩子留在家乡,全凭海外亲人的侨汇生活。抗战爆发后,侨汇中断。和家乡众多的侨眷一样,施子清和母亲开始了艰难的生活。施子清对儿时的记忆印象十分深刻。他回忆说:“当时全靠母亲外出挑盐、卖旧衣为生。

    母亲卖旧衣,我也跟着去;母亲卖花生,我也守在一边。”为报母恩,一九九二年施母八十大寿时,施子清借香港君悦酒店为母亲大开寿筵。好容易捱过抗战的苦日子。一九四七年,施子清的父亲从菲律宾回来,在老家为施子清母子盖了一所足以夸耀乡里的大洋房。不料好景不长,次年父亲便因肺炎不幸去世,年仅三十八岁。遗下年幼的施子清及刚出世不久的妹妹和母亲相依为命。施子清长大后,在菲律宾的叔父来信让他去菲律宾帮忙。

    一九五八年,十九岁的施子清离乡背井,只身来到香港,准备由港转往菲律宾。谁料风云变幻,他无法取得赴菲签证,便滞留在香港。这一留,便留了几十年。当年令他进退失据的香港,由于占有地利之便,后来竟成了他庞大事业的发祥地。用叔父从菲律宾寄来的三百块钱,施子清给自己买了两件衣服,又交了英语补习班的学费,剩下的钱,他全部寄回给留在老家的母亲和妹妹。

    凭着自己在家乡读书的底子,施子清终于在抵港九天后找到一份在小学教书的工作。他每天平均上六节课,每周教三十五至四十节课,月薪为九十元。除留下三十元作为自己的生活费用,其余的钱他都按时声回家乡。施子清一边教书,一边补习英文。不久,他就考取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一联合书院。毕业后,他又于晚间进修长达四年的中医课程,以尽量充实自己。

    在小学执教九个月后,施子清辞职,与几个闽南老乡一起,携手创办了集美侨校。施子清身兼校长、校监、班主任、教师数职。集美侨校主要招收闽籍乡亲子弟,开始时,学生仅十九人。经过施子清不断努力,该校名声也慢慢升高,到六十年代中期,学生数达六百余人,教师队伍也发展至二十九人,成为香港一所知名侨校。在六十年代,集美侨校也是香港为数不多的每逢“十一”国庆必挂国旗的学校。一九六七年,由于港府对办学及师资作出严格规定,集美侨校不得不宣告解散。施子清在办学的九年中,不仅通过自习充实了自己,使自己拥有大学文凭,更在学校里找到自己的终生伴侣——音乐教师吴淑敏。

    凭着在菁华中医学校习得的中医药知识,施子清和朋友在北角开了一间小型中西药房,开始了他经商的生涯。此后几年,是施子清创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他先后从事过进出口贸易、办过五金厂、表壳制造厂等,均因经验不足而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家中又陆续添儿育女,负担也很重。不过施子清是吃苦长大的,他说,“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从来不觉得苦,从来不怕苦。”正是这种精神使施子清在逆境中能挺得住,终于迎来顺利发展的日子。

    一九七六年,施子清独资创办了恒通贸易公司,他的事业开始了转机。七十年代后期,中国内地终于结束了“文革”噩梦,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感觉敏锐的施子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他立即回内地考察生意机会。经过研究,他发现内地在生活水平初步提高之时,对穿的需求日渐高涨。而当时内地的纺织业还不很发达,尤其是对新兴的纺织品——化纤原料的供应更是不足。

    看准了这点,恒通公司将经营方向转向与内地做纺织品进出口生意。一九七九年,恒通贸易公司的年营业额达三亿美元,此后更是一路上升。恒通公司不仅在海峡两岸,在韩国的纺织界亦是声名显赫。从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人手,施子清又决定进军纺织业。此次,他接受了过去办厂失败的教训,在刻苦自学的同时,又先后前往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进行考察,了解纺织业的情况和市行情,为投资该行业作了充分准备。一九八五年,施子清打响了他投资内地纺织业的第一炮。当年他投资一百五十万美元,在上海崇明岛与当地合作开办了华通纺织公司。

    次年,他又斥资一百余万美元,在内蒙古赤峰开办毛纺针织厂。接着,施子清又展开一系列投资行动,在家乡泉州投资兴建了大通毛纺厂、华通石业公司、运通兴业公司;在广东中山投资兴建涤纶丝厂;在江苏无锡兴办恒通系列纺织工业,包括两家毛纺厂,两家晴纶梳条厂,一家涤纶丝厂,一家织袜厂,一家四色印刷包装厂等。总投资达数亿港元。十亿人口的内地市场使施子清“英雄有用武之地”,他的事业蓬勃发展。一九八六年,恒通贸易公司改组为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恒通纺织、恒通资源等二十余家遍布全球的公司及多家企业。集团仅纺织业务一项年经营额就达十六亿港元,最高时甚至超过二十亿港元,成为香港纺织业后来居上的一家大型公司。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恒通集团将投资重点由纺织业又扩展至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一九八九年,内地“北京风波”发生后,外商纷纷撤离、观望之时,施子清坚信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变,他毅然投资开发了占地四百二十亩的泉州成州工业区。该工业区如今已进驻上百家企业,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此外,在晋江他亦开发了“晋南工业开发区”。恒通集团的房地产项目更是遍布厦门、泉州、晋江、无锡等地。在香港,总投资三亿余港元的恒通中心亦已拔地而起。

    一九九三年,施子清被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几度北上,他感到中国内地涌动的发展潜力和浪潮。在参与咨询、讨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后,施子清对祖国的发展更具信心。他表示:“十几年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对的,搞市场经济是对的。”恒通集团在内地开始了新的投资计划:与福建华闽集团合作在晋江兴建大型电厂;在福建南平市投资兴建自来水厂;与台商合作,在南安市建立“雄狮高科技开发区”;进一步扩大恒通在内地企业的规模,对泉州、无锡的几个企业增资数百万美元。一九九四年四月,施子清又注资香港著名的文化机构——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

   “文化事业可以加强与内地的相互了解,有助平稳过渡。”他终于又回到自己心爱的文化事业上。施子清从小多才多艺。早在七岁时他就用毛笔为乡邻写春联。家里的地砖,成为他练毛笔字的最好场地。几十年来,不论是教学还是经商,他念念不忘诗书,坚持练笔不辍。一九九一年,以写自己诗文及先贤文章的《子清墨趣》出版,受到香江文化界好评。一九九三年,他又在上海举办了书法作品展。

    其中他费时多年的精心之作——行草长卷《后赤壁赋》受到沪上书法界元老赞颂,认为这幅长达九米的佳作“气势磅礴,大家风范”。除爱好诗文,施子清还是体育活动的热心者。他喜爱篮球,是香港篮球协会主席。一九八八年十月,在施子清热心安排下,海峡两岸女篮首度在香港碰面比赛,开了两岸体育交流的先河。施子清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已进入集团工作。

    他时常提醒儿子们不忘家乡。他说:“我在家乡投资办厂,其中一个想法是借此让孩子们多回去看看,让他们时刻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是泉州人。”一九九四年四月,施子清被聘为港事顾问。进入后过渡期的香港各种事情很多,施子清对此十分关注。他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重要的是要多提建设性的建议,以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施子清知道,只有国家富强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才有基础和保障。因此,他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施子清:香港著名实业家传奇发家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53680.html

更多阅读

高清:香港回归15周年大阅兵

香港回归15周年大阅兵直击2012年06月30日中新网2012年6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石岗军营检阅部队。2012年6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

“亦商亦儒”施子清:传奇创业发家史

施子清一九三九年出生于福建晋江县。其父亲及祖父均系旅居菲律宾的华侨。施子清母亲带着孩子留在家乡,全凭海外亲人的侨汇生活。抗战爆发后,侨汇中断。和家乡众多的侨眷一样,施子清和母亲开始了艰难的生活。施子清对儿时的记忆印象十

无锡尚德施正荣:一介书生的财富传奇

编 者 按:他创办了太阳能电力领军企业——无锡尚德缔造了民营企业的成长神话。他是拥有十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的科学家。他是第一位入主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他是身着朴素、举止儒雅的中国新首富。他从一

刘銮雄:令人惊叹的传奇发家史

  有“股坛狙击手”、“铜锣湾铺王”之称的香港超级富豪刘銮雄日前再出惊人之举——豪掷1.5亿美元,订购了一架波音787作为专机,此举令波音公司和国际上流社会都为之侧目。  豪掷亿金定购波音787  5月22日,美国波

中国保险界传奇人物:马明哲的发家史

系列专题:马明哲事件 1985年年初,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派调配一组组长马明哲,去参加一个研讨会,重要的与会者是联合国劳工署考察团。在这次会议上,劳工署一位副署长针对蛇口工业区实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国际

声明:《施子清:香港著名实业家传奇发家史》为网友雾里看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