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卖鱼 鲁维村卖鱼



 这里是天生桥水电站库区,右边是广西,左边是贵州,上游是云南,连绵上百公里的库区,有着很多个这样的小码头。每天早上7点到9点,这些小码头就开始热闹起来,来自广西、云南、贵州的商贩云集这里,等着三个省的渔民们把鱼运到码头进行交易。

  云南商贩 郎风高:“一天从这里,我们这个码头出去的鱼的都是几吨鱼,它不可能光从我们这个码头出鱼,还有天生桥码头,还有巴结码头都可以出鱼的。”

  王清林:“我们村光这个网箱养鱼人均收入6000多元,6600元,这个数还是保守一点的,我一年也是10多20万元的纯收入。”

  这些居住在库区附近的农民原本以耕地为生,2002年后,他们的劳作方式就发生了变化,成了地地道道的渔民,仅六年时间,他们的年人均纯收入就从原来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6600多元。可他们这看似风光的背后,也曾经历了用鱼喂猪的波折。

  1998年天生桥水电站蓄水以后,在库区形成了连绵上百公里的水面,百色市西林县鲁维村的大量田地也被淹没,人均水田面积不足0.1亩,为此,当地政府引导村民发展生态网箱养鱼。2002年,王清林作为示范户,率先建起8个网箱。

  王清林:“2002年,8箱我就一年卖了三万元钱。”

  看到王清林养鱼挣了钱,村里许多人也都动起了心思。2002年下半年,鲁维村30%的农户跟着王清林养起了罗非鱼,网箱养鱼达到了160多箱,当大家期望着像王清林一样发一笔财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王清合:“那个时候卖不出去,那个鱼又多,那个客商我们也不认识。销路不好。”

  李志荣:“养出来有些没有出路,没有地方卖,你养得多了,这里也销不完。”

  王清合与李志荣都是这一年跟着王清林学养鱼的,原本以为养好了鱼就能致富,可没想到,当地市场太小,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的鱼。

  李天禄:“太可怜了,那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家家户户都挑那么长的鱼全部拿来砍了就喂猪了。”

  王清合:“我自己那个时候可能有三四吨鱼都是拿来喂猪了。”

  记者:“亏了多少钱大概?”

  王清合:“一万块钱。”

  像王清合这样用鱼来喂猪的人,村里不在少数。王清林的鱼也同样面临着卖不出去的尴尬,以前做过木材生意的他,不甘心就这样坐以待毙,决定主动出击寻找新的市场。

  王清林:“我们这个地方市场太小了,不行了。后面我就自己跑到昆明、曲靖那里找市场。”

  通过走访昆明等地,王清林了解到,云南气温偏低,鱼生长慢,市场上的鱼大部分都是从湖南、湖北等地贩运过来。

  采访商贩:“他们路程比我们远,他们都要到10月以后,基本上要冬天才运得过来,春天和夏天他们不可能运过来,我们这是常年都可以供。”

  从鲁维村到昆明只需半天的路程,与湖南、湖北相比,这里的运输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天生桥水库的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类水的标准,这里养出来的鱼味道比塘里的鱼好。有了这些优势根本就不用再愁鱼卖不出去,于是,王清林拿了一些样品又去了趟昆明。

  王清林:“这个鱼是生态鱼的,我们上游又没有什么水污染的,我们的鱼很好吃,不相信你试试看,我就是拿50公斤给他们去试。”

  十多天后,云南的商贩找上门来了,希望能跟他达成长期供货协议。

  王清林:“他说你们那里的鱼好,是不是有多?我说,有多,我们这里鱼多。”

  客商的到来,不仅让王清林很快把滞销的鱼全部销售一空,而且也使鲁维村的罗非鱼销路开始有了好转,许多农户又纷纷养起了鱼,到2004年,全村179户就有162户养鱼,还增加了十几个品种。然而,好景不长,鱼的价格又变得低迷而且不稳定起来。

  吴广林:“如果是老板来多了以后,我能够卖到3、4块钱一斤,但是说碰到下雨天,路不通老板上来的少,那么,刚卖到4、5毛钱一斤。”

  刘德春:“我们养鱼没空出去走,这里有点儿闭塞,对价格了解不到,所以人家给的价格,觉得可以了,就赶紧卖。”

  因为有了上次鱼多得销不出去,不得不用来喂猪的惨痛经历,村民们看到鱼越养越多,担心卖不出去,加上对外面的市场不了解,只要有人收购,村民们就赶紧把鱼卖掉,使得当地的鱼价变得混乱无序。

  王清林:“我就想一个办法,就是搞一个协会吧,这个协会就是统一价格,如果哪个老板来要,低于这个价格都不能卖。”

  2005年,王清林与吴广林等十几个养殖大户合计,决定成立养鱼协会,协会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和稳定价格。

  协会会长 吴广林:“如果你老板压价的话,就通过我们协会自己拉出去,你群众自己愿意出去的话,我给你在运输方面提供方便,还有就是说在路上遇到什么困难了,我们协会都同样派人去跟他协调。”

  除此之外,协会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将会员养的鱼登记造册,按计划分批出售。但是,村里人并不相信这个新成立的协会能稳定住价格,改变鱼价无序的现状。2005年10月的一天,吴广林听说有位老板要低价收购同村刘德春家一批鱼,他急匆匆找到了刘德春。

  刘德春:“协会成立以后,协会告诉我那个价格,打电话来我还不太相信,比较多疑。”

  吴广林劝说刘德春不要着急将鱼出手,并保证帮他把鱼卖出去,价钱要比刘德春谈好的高出许多,但刘德春并不相信,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养鱼协会如此神通广大,因为他在老板那里得知,鱼价还要下降,刘德春觉得不能再等了。

  刘德春:“当时一个昆明的老板,他说要买我们这个鱼,他说要多少多少,我们就比较信任他,赶紧卖给他,实际那个价格很低的。”

 老王卖鱼 鲁维村卖鱼

  就在刘德春把鱼卖出去的第二天,吴广林就以协会的名义带来客商,收购了另一个养殖户的鱼。

  吴广林:“他自己卖出去的时候是一公斤五块钱。但是第二天的话,我们自己找人来要的话,第二天,就七块五,每一公斤少了2.5元。”

  刘德春:“那一批可能是3吨多,有一定损失。”

  记者:“损失多少?”

  刘德春:“一公斤损失了两块五,一吨就损失2500元。”

  因为没有听从吴广林的建议,刘德春为此付出了七千多元的代价,经过了这件事后,刘德春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养鱼协会。如今,鲁维村的养鱼协会还吸收了库区对岸云南、贵州的养殖户入会。

  王清林:“从这个形成市场,鱼的价格稳定以后,我们就是发展很大了,我们现在发展这么多还不够的,我们再扩大发展,做大做强,我们村大概到2010年,20户以上百万富翁的家产是没问题的。”

  现在,网箱养鱼已经从鲁维村辐射到了整个百色市,全市的网箱养鱼达到了4万多箱,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百色市水产畜牧和兽医局副局长 崔勇生“:以前百色没有网箱养殖之前,水产品的产量刚达到35000吨,一年全市,现在网箱养鱼以后,大概在7万多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53358.html

更多阅读

王开东:“老王”不过是杨绛的隐身衣

“老王”不过是杨绛的隐身衣王开东《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的选文,选编在“底层的光芒”板块中。这其实是编者的一个误读,老王身上的品质确可以看成是来自底层的光芒;但杨绛创作本意却未必在这里。那么,隔了这么多年之后,杨绛突然描写这

也谈杨绛《老王》中的“愧怍” 杨绛 老王写作背景

也谈杨绛《老王》中的“愧怍”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先后被选入人教版初中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章写了他们一家与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按说,杨绛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丈夫是著名学者钱钟书),老王单身、贫困、残疾,他们之间身份不

《老王》教案 老王的教案

【教学目标】1.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2.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悟爱的博大。4..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读《老王》有感 读老王有感300字

读杨绛的《老王》,心里一直沉甸甸的,总被那一种关爱感动着——杨绛对老王的关爱,老王对杨绛一家的关爱。也听了十余节的课,却总感觉老师们着力强调的是老王的不幸与善良,杨绛一家对弱势群体老王的关爱,以及对老王关爱不足的惭愧,心里不免有

声明:《老王卖鱼 鲁维村卖鱼》为网友素质绅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