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央视《致富经》播放“请你过来当老板”,以下为节目内容。
2007年11月1日,在河南省虞城县大杨集镇,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收双孢菇的摊位,当地的农民一大早把摘下的双孢菇马不停蹄的送到收购点,如果稍有闪失,原先两块多元一斤的价格就会跌到几毛钱一斤.
河南省虞城县大杨集镇 范庄村 村民 吴红强 :“卖蘑菇的人特别多,来了都想往上交,它开伞开的快得很。开伞以后不要了,便宜了,几毛钱一斤。”
这里说的开伞,从外形上看,就是菌盖下面的菌褶从白色变成深褐色,双孢菇采摘以后的四个小时之内,如果不进行处理,一旦开伞,农民们就得赔钱卖,每天早上,为了在双孢菇变质之前把它卖掉,往往越急越出错,卖蘑菇的三轮车经常把收购点围个水泄不通.
河南省虞城县大杨集镇 吴楼村 村民 武铁柱:“那过不去车,车过不去,一筐一筐的。”
吴秀文:“车过不去,价钱还不好,价钱还很低。”
从2005年到2007年,大杨集镇的蘑菇大棚由300多个增加到2000多个.建一个温室大棚要投入五万多元,在这个并不富裕的乡镇,五万元意味着一家人将近十年的收入,村民们之所以敢花血本种蘑菇,全都是看到镇里有人靠蘑菇几年之内就赚了30多万.
在大杨集镇,有很多人外出打工,靠搓背赚了钱,通过在外打工的本村人介绍,有的村子甚至变成了外出打工的搓背村.
1999年,一个叫张玉生的人偏偏到宁波做起了蔬菜经销,几次生意中,张玉生发现从福建漳州发过来的鲜菇卖得特别贵.
蘑菇加工厂 经理 张玉生:“在浙江宁波,包括杭州,鲜菇市场都是他们那边引进过来的,运过去的,因为在市场上看到它的价格昂贵,当时那个价格也是在4元,鲜菇在4元左右。”
福建省漳州市不但是蘑菇生产基地,还是全国最大的蘑菇加工出口基地,国内70%以上的蘑菇加工出口企业都集中在那里.
赚差价不如自己直接种,张玉生索性自己到漳州学习了种蘑菇的技术,回到了家乡,开始种上了双孢菇,由于双孢菇做内销的比例非常小,一般都通过福建的蘑菇加工企业出口,他联系到了福建漳州的蘑菇收购商吴锦祥,让他帮自己卖蘑菇.
蘑菇收购商 吴锦祥:“因为我们是一年多都是做蘑菇吗,看什么地方早一点出来,我们就先往什么地方去收购。先过来河南,然后再四川去,四川收完了才回去福建。”
张玉生在当地建了一个加工厂,双孢菇采摘之后,经过高温水煮,盐水浸泡等这些粗加工,由吴锦祥运回福建,进行深加工,出口美国,日本和欧洲.张玉生很快就从中赚了30多万元.
看到张玉生赚了钱,很多村民都想建棚种蘑菇,建一个蘑菇棚就要一次性投入五万多元,很多在外打工搓背的年轻人用搓背赚得钱回家建起了蘑菇棚.
荒庄村 村民 杜高奇:“在外面搓背搓了三四年吧,手里有点钱了,回来盖个蘑菇棚。”
钱攒够的回了家,没攒够的再干几年.也准备回家种蘑菇.
荒庄村 村民 张现展:“有的手里没有钱,说再搓两年,再搓一年弄点钱,在家盖蘑菇棚。”
到了2005年,在外搓背打工的大部分都回家建起了蘑菇棚,大杨集镇的蘑菇棚达到了300多个,本该是赚钱的时候,没想到当初建棚的村民却笑不起来了. 双孢菇上市时间集中,当时镇里只有2家加工企业, 因为赶不及在四个小时之内加工,大量双孢菇变了质,当年,很多村民都没赚到钱.
当地一个叫宋留宗的人却从这里面看到了商机,他投入30多万元建了一个蘑菇加工厂.
建厂之后,他没有开始加工,反而到福建找起了客商.
蘑菇加工厂 经理 宋留宗:“我先找客户,客户看不到我的宽松环境,看不到我的产地,他们不会来。”
半年之后,宋留宗靠着建好的厂房,终于联系到了福建泉州的收购商郑志民,宋留宗不但提供厂房还提供食宿.
蘑菇加工厂 经理 宋留宗:“这客户是我通过朋友关系,他以前是在夏邑那边做。”
蘑菇收购商 郑志民:“反正菇拉到这边过来,这个菇你这个价要不要卖,不卖你可以拉出去卖给别人。”
郑志民对收购的蘑菇统一定价,宋留宗凭借自己对当地环境的熟悉,在加工厂里担任起帮助郑志民组织货源,组织加工的工作, 从中赚取代加工,代销售的费用.一年以后,他就收回了成本.
到了2007年上半年,大杨集镇的村民用同样的方式,又陆续建了十七八座日加工能力在6万斤以上的加工厂,吸引了上百名福建客商,带着钱来收蘑菇.蘑菇棚也发展到两千多个.
没多久,问题就又出来了.到了双孢菇收获的高峰期,一个棚每天的采摘量就能达到6000多斤,加工厂的加工能力远远不够,收购商趁机压低了价格.
宋集村 村民 刘平安:“看见菇农下来的多了,他肯定压,他一看卖的蘑菇多了,他就压价,5分5分的压价,压到1.8、1.9元。”
尽管价格比平时低一块多,村民们还是挤破头要往加工厂里送,如果不及时加工,等蘑菇开了伞就更卖不上价了.
蘑菇加工厂 经理 刘龙献:“都顾不上称,都倒到筐里,恐怕这个质量,恐怕开伞,开伞以后,漳州的这些客户,人家就不要了。”
一斤一块多还是抢着卖,林纪中也和其他种植户们一样,一到高峰期就得贱卖自己的蘑菇.
荒庄村 村民 林纪中:“你要是去年的情况,就是排队,排好长时间,要是交不上去,就容易开这样的伞,开伞以后很便宜,五六毛钱一斤吧。”
种了两年双孢菇的林纪中发现,每年的高峰期实际上就只有一个星期左右,过了这段时间,双孢菇的价格就慢慢回升到两块多一斤.他到加工厂,问张玉生能不能再卖蘑菇的时候直接送煮好的过去.
蘑菇加工厂 经理 张玉生:“你给我加工好,加工可以呀。”
林纪中回家自己搭了个土灶,开始煮蘑菇.虽然不能跟加工厂的技术相比,但是毕竟延长了保存时间.
荒庄村 村民 林纪中:“煮好以后放上盐,能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能避开这个高峰期,过了这个高峰期以后再卖。”
5斤鲜菇能煮出3斤盐水菇,林纪中卖给张玉生的价格是每斤三块二,不但躲过了高峰期,还赚到了加工费.到了秋天,很多种植户也开始在家建起了简易加工厂.他们提供了服务,还赚到了福建客商的钱.
到记者采访时,大杨集镇收双孢菇的福建客商已经从当初的一两个人增加到一百多人,预计今年全镇的双孢菇种植户的总收入能达到一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