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湖南省郴州市的东江水库,蓄水量达81亿立方米,相当于二分之一个洞庭湖,周围的农民都靠养鱼为生。可从大坝底部绵延两公里的水面,常年空闲,无人问津。因为这段水从157米高的大坝底部抽出,常年都在13摄氏度左右,根本不适合四大家鱼的养殖。令当地人意想不到的是,2004年山东来的冯纪强却毅然租下这里100多亩水面,要养鱼。
记者:“这个多重?”
冯纪强:“这个七斤多。”
记者:“这个就可以卖?”
冯纪强:“这个就可以卖了。”
记者:“你把卖的就扔到那个里面?”
冯纪强:“对,扔到那里面,拖到外面就卖掉了。”
这种背部黑色的鱼两年就能长到六斤重,而金黄色的那种则要花上三年的时间。他养的这些鱼离开水1分钟内就会导致死亡,每次卖鱼他都要用流动网箱把挑好的鱼拖到岸边,这样费尽周折,每天却只卖50来条。
记者:“你今天买了多少条?”
顾客:“17条。
记者:“怎么不一次多拉一点。”
顾客:“多拉点不好保管,人家这是天然水,自然流的。”
像他这样从周边各县赶来买鱼的人,每天都有几家。可大伙都不敢多买,因为这就是只适合生存在13摄氏度左右的流水里的虹鳟鱼,并且它耗氧高,稍不留意就会缺氧窒息。
顾客:“这条鱼不行了,缺氧。”
今天这种倒腾时手脚慢了被顾客要求退换的情况,常有发生。但每次冯纪强都会耐心的满足大家的要求。如此麻烦的鱼,8年前冯纪强却为了它,背井离乡,一路南下。究竟这条鱼能给他带来多大的财富呢?
冯纪强今年36岁,祖籍山东。跑了十年山东到北京的水产运输。那时,他的货车只有晚上才能出入北京,早晨送完货,就喜欢溜达水产市场,和经销商打成一片。他这才知道自己送的鱼竟是值钱货,而这个发现,也让他的命运随之改变。
冯纪强:“天天跟他们交谈这些东西,好像是感觉到一个这个东西市场不错,第二个就是中间的利润也算是可以吧。”
自己平时拉一车鱼不过赚一千元,而养殖虹鳟鱼一斤就有2元的利润,他很心动。但虹鳟鱼生活在十几度的冷水里,对水质的要求很高。而此时,老家已有100来户人养,早没了地方。多方打听后,他从一个山西经销商那里得知,山西长治有适合的山泉水。
冯纪强:“我们一年要是能产个几十万斤的话那很厉害的。以前我就是有这个想法我才出来做的。”
2000年3月冯纪强用所有积蓄从哈尔滨买来2万斤鱼苗,利用夏天泉水丰富时养殖,冬天水枯竭,就刚好卖鱼。加上经销商们早前打下的基础,让他卖起鱼来,顺风顺水。几年下来,果真应了当初的壮言,年产达到20万斤。可人算不如天算,2004年7月的一天清早,冯纪强刚来到养殖场,就被眼前的情景吓坏了。
冯纪强:“一个晚上,早上醒来就死一大批鱼。最后我们就便宜点卖掉一部分,有时候就赔钱卖掉一部分。”
原来这一年恰逢山西旱年,地下水位降低,才八月份泉水就渐渐枯竭,冯纪强的几十万斤鱼大部分都因缺氧死亡,而这也让他体会到了养殖的风险。
冯纪强:“那时候也应该投入了100多万吧。”
记者:“一百多万如果是你跑运输的话,跑多少年才能赚回来?”
冯纪强:“那永远也挣不到的。”
不是不会养,更不是没销路。就此放弃,他很不甘心。提早三个月卖完鱼的冯纪强东奔西跑了全国十七个地方,寻找冷水源。就在他筋疲力尽时,水产报上一条关于湖南东江水库招商引资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刻联系到文章的作者,郴州市水产科科长周爱国。
周科长:“这个大坝157米高,所以从那个里面流出来的水就是一个常温,总是13度左右,你看这个水非常清,非常深阿。”
记者:“他当时一看就决定跟你们合作?”
周科长:“一看以后就非常满意。”
冯纪强:“当时的心情挺激动,没见过那么大的水库,绕一周500多公里。”
冯纪强觉得机会来了,2005年年初,他果断的处理了山西的两家养殖场,来到湖南郴州。每天清洗网箱成了冯纪强的头等大事。
记者:“你这是在清什么?”
冯纪强:“清一些网箱上的藻类植物。”
记者:“为什么要清这个东西?”
冯纪强:“像一些藻类植物附着在上面以后,你看把这个洞都堵起来了。”
虹鳟鱼是肉食性鱼,不会主动吃掉网眼上的藻类植物,这样就会导致网箱内水不流动,所以要及时清理掉。
记者:“你把这个水都弄得很浑浊了。”
冯纪强:“但是一会它就流出去了。”
记者:“这大概得花多长时间?”
冯纪强:“5到10分钟。”
记者:“为什么速度这么快?”
冯纪强:“它是上面水库发电的底层水,它一停不停的发电,所以它就有一个水流下来。”
水源有了保证,现在用网箱养殖,扩大规模也很方便。可冯纪强却不敢了。卖过一批鱼后,他发现原来从山西跑北京不过800多公里,现在路程远了1000多公里,一趟下来鱼基本死光。2006年4月,无奈之下,他决定到离郴州仅300多公里的广州市场闯闯。而这里却让他吃了个闭门羹。
经销商:“来这里买的人家嫌太小,没有那么喜欢。”
这种鱼是三文鱼中的鲑鱼类。每条的重量在14斤以上,出肉率高,现在我国都靠进口。因为广东一带爱吃生鱼片,即便批发价要到192元一斤,仍供不应求。黄沙市场上,仅许泽江一家每天就能卖掉1吨多。
经销商:“这个你看,油花多了,这个够肥,这鱼够香。你看油花。”
记者:“油花,白的。”
经销商:“白的多,肥嘛,这个够油嘛。够香,它最好吃就是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最好吃。”
三文鱼主要销到日本料理店,但每年有几个月是它的产卵期,市场上很紧缺。这时经销商们就会选用大规格的虹鳟鱼,听到这条信息让冯纪强很兴奋。自己原来争对的是北方市场,主要用来烧烤,2斤时就卖了,而这个重量做生鱼片出肉率不足一斤。现在干脆再养两年,等鱼长到7斤以上,不仅市场有了,价格也会由原来的一斤7元长到30元。
可2008年9月,当他再次来到广州市场时,做梦想不到自己的鱼居然卷入了国际竞争。
记者:“这个现在多少钱一斤。”
许泽江:“30元一斤,31元,32元的样子。”
记者:“是不是降价了?”
许泽江:“是,去年的金融海啸,都降了。”
两年捱下来,一直吃的是自己的老本。现在进口鱼价钱降到与自己一样,广州销不动,北方也不要这么大的鱼,无奈之下冯纪强只好寻求本地经销商。
老板1:“东江湖那个虹鳟鱼是深水鱼,我们这里没有,深水鱼我们这里不好养。”
记者:“在菜市场有你会买吗?”
消费者:“不会买,因为那个东西很难做吧。”
因为养殖条件苛刻、做法复杂,本地市场都不接受,这让冯纪强有些焦头烂额。更让他不安的是,自己的窘境偏偏被一个人关注,还居然找上门来。他就是在自己养鱼场不过500米远的地方开酒店的韩少华。
韩少华:“我过段时间,发现他只会养好,但他们量上不去,跟进口的竞争很激烈。后来我们跟那个冯总他们说,我们帮你销。”
韩少华比冯纪强早两年从广州来郴州,在水边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鱼馆,也养了一些虹鳟鱼,但仅供自己酒店销售。因为同行,隔湖相望3年,没有过往来。这时提出合作,会不会是想趁机吞并自己?冯纪强觉得来者不善。
冯纪强:“他为什么来找我?以前从来不找我。当时我也有这么一个疑虑。然后,我就让他们去调查了一下,了解了一下他的情况。”
原来韩少华不懂养鱼,养到7斤以上能做生鱼片的虹鳟鱼很少,所以他把价格抬高到188元一斤,点的人很少,生意清淡。虚惊一场的冯纪强心里有了底,他迅速想出了一个销售战略。本地水产市场卖不了,不如推销给酒店做生鱼片,走特色路线。就从这上门的生意做起,不过冯纪强有一个条件。
冯纪强:“价格要低一点,不要188那么高的价格,很难往市场推销的。对你的酒店也不利。”
韩少华:“我们是以餐厅来带动养鱼,这样我们的价格就是往高上的做。”
冯强看出了韩少华想多赚钱的心理,可怎么才能让他把鱼的价钱降下来呢?冯纪强想到他在北方时,虹鳟鱼大都用来烧烤和清蒸。如果把南北方结合一下。把每个部分都利用起来做菜,虽然价格是降了,但是菜品增加了,不是一样能赚到钱。
厨师:“这个鱼要按照波纹来切。”
记者:“你那边的是不是不要的?”
厨师:“肯定要,鱼皮可以凉拌,鱼头和鱼尾可以清蒸,鱼骨头可以椒盐。”
2008年10月,一鱼五吃特价销售的宣传单一处,吸引了很多顾客,两个月不到,冯纪强通过酒店就卖出了4000多斤虹鳟鱼。
记者:“这里哪些是虹鳟鱼做的?”
顾客:“这个是鱼皮,这个是鱼头鱼尾,这是鱼肠煎蛋……”
价格便宜了,而且虹鳟鱼的菜品也丰富了,韩少华的酒店顾客也多了起来,这让双方都喜出望外。韩少华每天的需求量也猛增。为了方便顾客挑鱼,冯纪强把自己的100多口网箱全部迁移到了韩少华的酒店旁。
记者:“你原来这个网箱都放在哪里?”
冯纪强:“原先都在下边养。”
记者:“酒店在哪里?”
冯纪强:“酒店在那边,你看跟我们挨着的。”
记者:“那栋房子?那个蓝色的?”
冯纪强:“对。”
记者:“那一片都是你的。”
冯纪强:“都是。”
和韩少华合作,让冯纪强很受启发,他知道自己想再扩大规模,光靠一家肯定不行。接下来的合作伙伴就锁定像韩少华这样生意清淡的中高档酒店,以一鱼五吃的方式推广。
冯纪强:“生意那么火爆,你都排队的话,你再给他一个新的品种他不接受。所以我们就找那种比较有潜力,位置比较好,规模也说的过去,生意也比较清淡的。”
这种酒店每一位的消费在80元上下,刚好符合虹鳟鱼的市场价位。郴州市的欧阳文晔就是冯纪强物色的第一个合作伙伴。
欧阳文晔:“我们这种社会酒楼,社会酒楼吧,需要去拼特色。规模经济不是我们的强项。”
欧阳文晔的酒店有了以虹鳟鱼为主打的特色菜,引起了很多人光顾。不出一个月,欧阳文晔每天的营业额由原来的1万元,翻了一番。为了能让酒店一次多买鱼,冯纪强还学会了建一种鱼池,帮助酒店短暂养殖。
欧阳文晔:“这个水要通过海棉、海藻、活性炭等等层层过滤,在从这边出来。”
现在找准了自己生意伙伴的冯纪强,用半年的时间,在湖南的衡阳、永州、张家界等地发展了8家酒店。一年下来虹鳟鱼能为他带来三百万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