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厦门市同安区的一座偏远小山村,十几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位老人和一千万元的故事。1996年10月的一天,从厦门市来了一位62岁老人,起初,村民们都以为他是来做客的,不久,村民们打听到了一条爆炸性消息,老人竟然是离家出走,走的时候还带了一千万元。
村民:你这么大年纪,有一千多万,花也花不了,有时候像放在溪里一样 被流走了。
村民们提到的千万富翁叫汪添法,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山村。对村里人来说,1千万可是个天文数字,他们怎么也想不通,穷山沟里什么都没有,已经一把年纪的汪添法究竟带着一千万来干什么。
村民:把一千多万存在银行,拿那些利息,我就买房子买小车。
村民:你把一千多万回去养老,和老婆到处玩一玩不是很好吗?
可整整3年都没人见过他的妻子,村民只见到汪添法在山上建起了一套类似别墅的建筑,有人怀疑是不是汪添法婚姻出问题了,到山里有别的打算,连汪添法95岁的老丈母娘知道后,也派人上山调查。村民们还了解到,汪添法并不是普通市民,他曾担任过同安区区委副书记等职务,32年的从政经历,如果没有别的收入,怎么会有一千万元呢。
今年75岁的汪添法是厦门市翔安区人,曾担任过厦门市同安区区委副书记等职务, 可是谁也想不到,1988年,54岁的汪添法突然要求提前退休,自动放弃了被提拔的机会。
老婆:他也不想当官了, 要当官好几个官让他当 ,他不当。
汪添法:我是考虑60岁我来不及了,因为我要去做原始积累啊,在我退休之前啊,袋子里面才一两万元。
为了多挣钱,汪添法有官不做。退休后,他马上到一家农业观光园打工,因为观光园给出了诱人的待遇。
汪添法:一个月有两千多元啊,一般来讲市政府的人才一千来块钱啊,我很满意了。
到1996年,汪添法积累了二十多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汪添法的年龄也已经62岁了,用这笔钱去养老,加上他一个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生活应该过得很舒适,可是,汪添法却觉得这点钱太少了。
汪添法:我感到不对头啊,我一直积累积累算起来很好了,二十来万,不够啊。
这一年,汪添法已经62岁,他意识到这样的挣钱速度太慢了,如果还这么下去,这辈子恐怕也挣不到自己想要的数目。就在汪添法为此望洋兴叹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赚钱的捷径。那几年中国股市正是大牛市,汪添法把握住时机,投入25万元炒股。谁也料不到,这个决定竟然改变了汪添法的命运。
汪添法:一个来月我就变成百万的了,那就给我一个大户室,有电脑,我就在那里按,来得好快啊,有的下午按下去 再按下去,这样一去的话几万块钱过来了。
妻子:那个身份证,想办法拿去,刚开始股票很好赚,是很好赚。
1996年,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汪添法神奇地把25万元炒成了一千万。汪添法成了人人羡慕的千万富翁,最开心的当然要数汪添法的家人。那时候汪添法一家就挤在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拿点钱出来改善一下住房条件,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令人吃惊的是,62岁的汪添法却提出,谁也不许碰他的钱,一千万元另有它用。
儿子: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不大理解,有这么一笔财富应该好好过日子,去周游世界也是可以的。
老婆:吵架最后我在唱歌跑掉了,吵完了我就唱歌不理他了,唱唱歌就好,那怎么办,哭啊,哭了没有用。
他们实在想不通,汪添法究竟要一千万元干什么。难道汪添法尝到了炒股的甜头,还要继续炒股挣钱吗,可是钱都已经多得花不完了,即使把一千万放在银行里,按1996年的银行利率计算,每年光利息收入就有80万元。难道汪添法想为孩子多存点钱吗,但他的孩子早已成家立业,也用不着汪添法操心。就在大家作出各种猜测的时候,1996年10月,汪添法突然卖掉股票,并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要带着一千万元进山去。
汪添法:我要赶快上去了,已经62岁了,时间不等人了。
老婆:干嘛跑到那个山坳里面,苦的要命,什么都没有,去干嘛呢,对不对,开始我们也想不太通了,到山坳里,主要是安全问题。
汪添法要去的地方是同安区汀溪镇的褒美村。褒美村离厦门市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地理位置偏远,周围都是山,生活条件落后。家里人实在想不通,62岁正是养老和需要照顾的年龄,为什么放着城里的优越条件不要,偏偏要带着一千万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去呢?可是无论家里人怎么劝,汪添法死也不听,在他们眼里,当时的汪添法简直是不可理喻。
1996年10月一天,62岁的汪添法扔下厦门的家,一个人带着一千万元,来到了他曾经蹲过点的褒美村,暂时住进了农民家里。
农民叶量水:汪老刚来的时候就住在我们这里,这个床,他很能吃苦,他跟我们同吃同住一年多。
汪添法:农民家里自己也种一些菜,当然有时候也吃点肉,不方便就是了,我如果花钱花多了,我后面的事业,我的梦想就要真正成为梦想了。
到底是什么梦想,会让一个千万富翁,不在城里享福,甘愿带着一千万到农村吃粗茶淡饭呢?山沟里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限,62岁的汪添法能否吃得消呢。不仅家里人担心这个问题,连一些在农业部门工作的朋友知道了以后,也是极力劝阻。面对质疑,汪添法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很有感情,在担任政府职务期间,汪添法曾接触过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农业理念,他一直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它。
汪添法:我们欠子孙后代的,欠土地的有效的物质已经欠得太多了,我这个模式如果做成 可以提供我们的父老兄弟去恢复地力 否则这个地力还要继续衰退下去。
汪添法心里很清楚,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很多钱,为了挣钱,所以当初他才辞官下海,后又辞职炒股。现在手头虽然有一千万,他也要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一年以后,汪添法花了40万在山上建了一座类似碉堡的圆形建筑,里面养了几头种猪,为了照顾那几头种猪,汪添法竟然也搬了进去。
汪添法:味道也闻到,猪的情况和声音也能听到,这样我好观察。
那批种猪是汪添法从各地引进的优良品种,有些还是国外的品种,花费数十万元,因此汪添法不敢大意。在和猪成为邻居期间,汪添法注意到一件事情,母猪给小猪断奶以后,如果没有和公猪面对面接触,母猪需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发情,时间太久,可汪添法又不想给母猪打催情针。他想了一个特别的招数,腾出了一块场地,让公猪和母猪在里面幽会。直到现在,他依旧坚持这么做。
侄孙:回去回去,慢一点,慢一点。
记者:这猪要赶到哪去啊?
侄孙:赶去查情,调情。
记者:为什么要用猪去调情?
侄孙:分泌的唾液很明显很丰富,母猪闻到那唾液,能促进它发情,而且还能促进它排卵。
汪添法:母猪会挑逗公猪,公猪也会挑逗母猪,这样就促使性欲的提高,这个是比较明显的,你3看这个母猪就故意要挑逗公猪,这个是新公猪,它有点害羞,母猪就欺负它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两头母猪因争风吃醋,突然打了起来。
侄孙:它要发情,要发情,它难受。
这是自然情况下的发情,不会对母猪的身体造成伤害,使用这种方法以后,母猪给小猪断奶后一个星期就能发情,比关在猪栏里的时候至少提前了一个星期,这意味着提高了母猪的使用率,也就提高了效益,更主要的是汪添法觉得这样对猪好。
汪添法:这个也是人性化管理,这个有如人度蜜月。
就在汪添法一直琢磨着怎么把猪照顾好的时候,他自己的生活却完全是另一码事。有些工人甚至觉得,汪添法这个千万富翁白当了,给猪花的钱比给他自己花的钱还多。那时候山上只有五六个工人,通常都是大家轮流做饭,很多基础设施还没来得及建好,做饭的地方非常简陋,吃饭也是非常随便。
汪添法:早上起来我就烧干饭吃,中午吃泡饭,晚上这些饭再热一下。
员工陈邦超:连煮饭都没有地方煮,下雨大家都戴个帽子来煮饭,连煮饭全身都在雨里浇水。
就在工人们纷纷抱怨条件艰苦的时候,有一天,汪添法突然买回了几头奶牛,工人们很高兴,这下子终于能喝到新鲜牛奶了,然而汪添法却说,奶牛是给小猪买的,牛奶首先要提供给断奶的小猪。
汪添法采用的是自繁自养的养猪方式,他发现刚断奶的小猪因为不习惯吃饲料,小猪厌食导致了掉膘和生病。所以汪添法买了几头奶牛给小猪当奶妈,以保证奶的质量。
汪添法:好好吃 不要掉下来啊 不要转过去。
汪添法:我只用了10天时间价值25元的奶给它吃, 断奶以后少掉膘和增膘的至少多三斤。
山上有的是青草,因此牛奶成本也很低。在小猪断奶的前三天,汪添法把牛奶掺进饲料里,连续喂养10天,帮助小猪顺利度过断奶期。这种办法不但对小猪好,经济效益还很明显,断奶小猪不但不掉膘,还增加3斤体重,约合50块钱。
除了养猪以外,汪添法又在山上修了几处漂亮的建筑,加上开山修路和种树的费用,当初带来的1000万元,到第三年就已经花掉了700万,让大家不理解的是,难道这就是汪添法带一千万进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扔700万就只是为了养养猪种种树吗?汪添法离家出走后,他的妻子依旧住在厦门市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不少质疑和传言开始铺天盖地,甚至惊动了汪添法当是95岁的老丈母娘。
妻子:没有什么时间了,一来就跑什么时间啊,看看小孙女啊,有时候过年的时候,两个儿子下来围炉一下。
三年来汪添法回家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3天。这让汪添法95岁的丈母娘很不理解,究竟山上有什么东西迷住了汪添法,以至于连家都不要了,要不是因为行动不便,她真想亲自上去看看,有一天,汪添法的大舅子突然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
大舅子:一个家都不要了,这么舒适的城里的生活不要,要跑到山上去干什么。
大舅子的老婆:这个是她叫四姑的,从澳大利亚来,这个是二姑,这个是何教授,这个是我。
汪添法:他们也就串联串联,也该来来看看我,但我认为是调查团,我欢迎调查。
调查团阵容强大,汪添法该如何应付呢。上山三年了,汪添法谋划了十几年的计划已有了雏形,他正愁没机会发布。按照汪添法的设想,养猪只是第一步,养猪所得的猪粪分两部分处理,一部分排入沼气池发电,另一部分猪粪用来养蝇蛆,然后添进饲料里喂鸡,养过蝇蛆的猪粪晒干后作为有机肥料,可施肥于庄稼和种在山上的各种果树。
汪添法带他们参观每一处设施,积极地介绍自己的农业理念,只要摆平了老丈母娘派来的特使,其它阻力都不在话下。
大舅子:打破这个东西,传统的观念,老汪是带头人,这个是很不容易的。
调查完汪添法以后,调查团的成员全部倒向了汪添法一边。不出汪添法所料,没过多久,原本对汪添法有意见的妻子竟然也上山了。
妻子:帮忙管理一下,当时养了80几头,猪有时候生小猪,我们到猪舍帮忙料理。
有了妻子的支持以后,汪添法终于能够在冷的时候喝杯浓香的热茶,饿的时候吃上可口的饭菜。干起活来也更有活力,六七十岁的人了,整天还爬上爬下跟小伙子似的,像这样一米多高的墙,他可以一跃而过。2001年,汪添法在山上养起了几千只母鸡,打算卖草虫鸡蛋,
就在汪添法的计划逐步实现的时候,他那精心饲养的猪却在关键的时候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汪添法养的猪从小就喝牛奶,断奶后吃自制的饲料,主要由玉米,豆粕,和青草等搅拌而成,出栏时间比一般的猪要晚两个月,汪添法以为只要猪养得好,价格肯定也不错,可卖给生猪经纪人时,实际情况却令他大失所望。
汪添法:他没有办法来说这个是某人的猪,这个是某人的猪,他不去做这样的解释,也不可能说我的猪要卖个好价钱。
生猪经纪人:上面买猪,买下来和我们下面的猪混在一起,卖不出价钱。
生猪经纪人开着车到各处去收猪,集中起来以后再转手卖出去,他们才不管汪添法的猪是怎么养的,价钱都是一个样。2001,2002年又刚好遇上猪价低迷期,汪添法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无法在市场上体现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最高峰的时候,汪添法的养殖场有500头母猪,母猪越高产,汪添法亏得越惨。
妻子:反正他的钱都扔在那边去了,他自己也不清楚,他一个月工资几千块扔下去,储蓄簿都没有钱,扔给工人发工资啊。
汪添法:卖一头猪要亏损一百多元,原先的计划要挣100多元,倒过来了,变成一个千万富翁口袋空空。
到2003年,原来的千万富翁,竟然成了穷光蛋。8年时间,1000万元花光了,退休金也花光了,撑到最后,银行储蓄簿只剩下了六十块钱。
妻子:小偷到山上去,偷过一次东西,什么都没有,储蓄簿剩下六十块,没有啊 钱这边过来,那边过去,周转。
令汪添法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土鸡蛋也因为销售渠道不通而一直滞销,6千只鸡每天下两千个蛋,卖不掉的鸡蛋除了送人以外,有些还拿来喂公猪,给公猪增加营养。
汪添法:为什么不便宜的卖呢,便宜的卖,我的鸡蛋给人家说很好,那你卖这么便宜,这不对嘛,打自己的嘴巴嘛。
就在汪添法快山穷水尽的时候,厦门市农业局认为汪添法的理念值得推广,特别是对厦门这样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来说,生态养殖将是一个发展方向,因此给了汪添法20万元扶持资金。可是对汪添法来说,如果1000万都不够用的话,20万又能维持多久呢?2003年汪添法已经70岁了,他想过放弃农庄回家去,如果这样8年的心血和1000万元的投入就等于打了水漂,汪添法不服,可是20万能干吗呢,他还能拿什么去扭转困难局面呢?
2003年年底,有人发现汪添法在市场里卖猪肉。花光了1000万以后,汪添法觉得生态产品要想有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因此他在城里开了两家猪肉专卖店,汪添法知道,自己的梦想能否实现,关键就看这两家肉店了。他很有信心,只要猪肉品质好,生意肯定没问题,哪里想得到,开张后生意却一直很冷清。
汪添法:顾客稀稀拉拉,很狼狈啊。
汪添法养得猪由于出栏时间慢,养殖成本高,因此他的猪肉比一般的猪肉要贵一块钱左右。恰恰是这一块钱,把那些第一次上门的消费者挡在了门外,很多顾客一听到价钱以后,总是抱着不信任的态度。
消费者:因为现在真真假假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都是说自己的最好了。
汪添法:表面上看都差不多,内行的人他懂,一般的人不懂。
原以为肉店能解决销路问题,这下子他的负担更重了,两家肉店每月的租金和人工要两万元,自从开了专卖店以后,他不再和猪贩子来往,把宝全压在了肉店上,如果肉店不行,恐怕他真的该回家养老了。有一天,汪添法望着自己销不出去的土鸡蛋发愁的时候,他突然想到猪肉。第二天,他马上把鸡蛋搬进了肉店里,准备做最后一搏。
汪添法:我们的蛋,蛋白粘稠,蛋黄大,结实,颜色天然,牙签插下去挺拔不倒,市场上的蛋呢,蛋白稀,蛋黄小,不结实,插下去不会挺拔。
与其把卖不掉的土鸡蛋拿去送人和喂公猪,还不如把鸡蛋拿到店里去搞促销。对一般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虽然看不出猪肉的好坏,可是判断鸡蛋的好坏却相对容易。
汪添法把插上牙签的土鸡蛋摆在肉店里,让消费者看到鸡蛋的优良品质,对第一次上门买肉的顾客,汪添法送他们几个鸡蛋,并告诉消费者,猪肉和鸡蛋一样,来自同一个农场,所以质量也是一样的。
汪添法:人总是要好又便宜的东西吗,买一斤肉,我送3个蛋,一斤肉才剩下多少钱,感到很合算。
女顾客:我们觉得他的蛋好,肉肯定也不错的,贵一两块也无所谓。
经过一段时间的促销以后,汪添法的猪肉慢慢打开了销路,从原来的每天两三头增加到七八头,汪添法干脆把土鸡蛋也放在肉店里销售,令汪添法惊喜的是,随着买肉顾客的增加,原来只是给猪肉当陪衬的鸡蛋,反过来也成了畅销品。
2009年3月27日,汪添法又新开了一家猪肉专卖店。如今三家店加在一起一天能销售10多头猪,一千多只土鸡蛋,一年有几十万的利润。这点钱和他当初炒股相比虽然不算什么,但是在专卖店的支撑下,生态农庄的各个链条已经初步运转起来。除了猪肉和鸡蛋以外,几年前种下的枇杷也即将成熟。据估计,汪添法这个占地500亩的生态农庄已经价值3千万。但75岁的汪添法告诉记者说这只是开始,为了自己的梦想,他要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