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河北省迁安市的闹市区,记者和张妍的第一次见面,没想到竟是约在了一家百货公司。
张妍:“售货员呢?先别录呢,等一会呀!这衣服给我找一件,我试试!”
她就是张妍,一身运动装打扮让她看起来像个学生。张妍说自己平时穿着很随意,为了这次采访,她特意想要买一件颜色鲜艳的外套。
张妍:“咋样?”
张妍对拍摄视频并不陌生,因为她现在正经营着一家广告工作室。张妍的工作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一部分业务是制作视频短片,工作室里的几个年轻人也是乐此不疲,拿张妍的话说他们这叫一边玩儿一边赚钱。
张妍:“这是你那个师妹?她太有才了!”
然而这个工作室却不是张妍唯一的生意,就在两年前,这个阳光快乐的女孩儿,却突然要到农村投资创业!正是这次创业,不仅勾起了埋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同时也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这就是吸引张妍创业的地方,迁安市大五里乡山叶口村,两年前,这里搞起了旅游资源开发。
胡书记:“我们作为大五里乡,在整个迁安的发展战略里,叫做西部旅游生态区。从这个角度,我们教育村民,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2007年8月的一天,张妍带着公司员工到山叶口村郊游,谁也想不到,张妍的生活竟然从这一天开始发生了变化。就在山叶口村,他们碰到了一件意外的事儿,而张妍那根敏感的神经就这样被突然触动了。
张妍:“当时走到这儿的时候,就是就这个位置吧,当时因为是夏天吗,水果都长出来了,有梨,桃,还有李子,我们从这儿过的时候都馋得不行了。正说呢,过来一个大妈,端着一个盆,里边都是桃。我一看是桃,这个大妈就说,‘吃点桃吧!’我说‘多少钱呀?我们给你钱!’她说‘不用了,自己家产的!吃吧!’”
董会军:“跟亲人来了似的,串门似的那种感觉,特别好,感觉特别舒服。”
村民的质朴让张妍和同伴们很感动,他们找到一户农家院儿,饱餐了一顿农家饭,6个人花了200元钱。就是这桌农家饭,让张妍看出了点门道。
张妍:“大嫂子在那儿做,来一桌就是给你上一桌,再来一桌就得等着,这桌上完了再给你上那桌,它就特别慢,影响心情。本来挺高兴地去,我都已经饿得不行了,还得再等半个小时。这个就是他们的劣势。”
从山叶口村回来以后,除了意外发现的商机之外,那里温暖的民风和乡情在张妍心中挥之不去,两天后,她就再次来到了山叶口村。上一次是郊游,这一次,她却是在做投资考察。
山叶口村紧邻首钢集团和多家私营钢厂、煤矿,而且离市区不远、交通方便,张妍决定在这里开一个农家菜餐厅,而当时村里正好有一个地方要对外出租,一下子就被张妍看上了。
玄士楼:“当时我们有一个老村委会,就是张妍看上这个,那是我们老村委会的房子,把它腾出来,我们想招商,办一个农家乐。我们庄人当时比较保守,都不爱干。”
一个经营广告业务的女孩要开农家菜餐厅,张妍的自信并非没有根据,她中专毕业就来到迁安一家四星级酒店餐饮部工作,在那里积累了十年的工作经验。这一回,张妍跟山叶口村村委会签下了十年的租赁合同。2007年9月18号,怀着十拿九稳的自信,张妍的餐厅开业了,但没想到,刚一开始她就走进了经营的误区。
开业之初,张妍为了解决原先村里人上菜慢的问题,还要提高饭菜档次,她就专门从城里请来了一位专业厨师,鸡鸭鱼肉、生猛海鲜,厨师把在城里做过的菜品统统搬到了山叶口村,张妍自信地认为这些菜肴一定能让她的餐厅脱颖而出,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一套东西在山叶口村竟然闹起了“水土不服”。
玄士楼:“一开始的饭菜,她又有什么螃蟹呀,鱿鱼什么的,她都有这一套。农家饭,说实在的,谁想吃好的也不上你这儿吃来。城里有的是好饭店,所以上这儿来的顾客都是整农家口味的。”
村干部们提意见倒还留些情面,但顾客说的话就是一针见血了。
张妍:“顾客说‘我要是吃这个红烧鸡翅我上你这儿吃来?城里那么多饭店,哪个都比你这儿做的不差,我还大老远地跑这儿吃这个来?你得做小鸡炖蘑菇!’这么告诉我的,我一听,有道理。”
张妍赶紧找厨师谈话,希望能够改变烹饪的方法和套路,但没想到却遭到了厨师的一口拒绝。
张妍:“他的意思是‘我这么大一个厨师,给你做这个菜,有点跌份。’”
厨师不服辞职走了,张妍将计就计,想趁此机会调整经营思路,没过多久,她就想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厨师人选。
张妍:“要不老郭我得意你,知道我想吃啥!他炖肉,当时就是用大锅炖的,我就看见过他炖肉,看着就有食欲,我吃一碗米饭最少也得吃五块肉。”
张妍说的那个人,名叫郭增利,原先在张妍工作过的酒店员工食堂做厨师。郭增利在农村长大,农家特色的炖炒烹炸样样精通,而且老郭在农村老家有着不一般的特殊经历。
张妍:“为啥我找他呀,做红白喜事他特别有经验,首先他做的是地道的农村人那一套东西,流水席,一做就得做四五十桌。”
郭增利:“在老家我做红白喜事做得特别多,红白喜事就要求第一工作量大,第二得干净利索。”
张妍:“还得好吃!村里边的人其实对‘红白喜事’吃饭要求挺高的,你看别的他不挑,你要吃得太次的话他会挑你!”
张妍跟郭增利达成一致,月薪2500元并且包吃包住,如果干得好,客人多,到年底还有奖金。就这样,郭增利高高兴兴地被张妍挖过来了。
老郭给张妍的餐厅带来了不断更新的招牌菜,炸“革扎盒子”、炸蚂蚱;炖肉、炖柴鸡、蒸野鸡蛋……老郭做得带劲儿,顾客吃得满意!
游客1:“先登山。”
游客2:“尝尝野鸡蛋,尝尝蚂蚱,还有这个炸签子,都特别嫩,特别好。”
游客3:“现在这么玩的人比较多,吃一顿也就是100多元钱,绝对用不了200元钱。”
在合适的地方经营合适的饭菜,餐厅的生意越来越好,但张妍也同时感觉到,来找她聊天的村里人却越来越少了。尤其是那些也在搞农家饭招待的村民,更是跟张妍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村民:“没去过,从她那儿干上,我都没上那里去过,一回没去过。”
餐厅生意越来越火,但张妍却并不开心,因为当初最吸引她的那份温暖淳朴的乡情似乎已经消失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一点点揭开了张妍隐藏在内心深处最痛苦的一段回忆。
张妍出生在唐山市古冶区一个普通家庭,她的幸福童年很短暂,十几岁时父母相继患癌症去世,张妍成了孤儿。表面上坚强独立,但她的内心深处却比任何人都渴望亲情和温暖。
张妍:“在我印象当中,记忆最深刻的,我们三口在一起的这一幕就是,我爸洗衣服,我妈打扫卫生,那时候我就这屋串串、那屋串串,我就拿着一个小吸管,在那个盆里吹泡泡,在盆里边吹,咕噜咕噜,那些泡泡就冒起来,越吹越多都鼓起来了,再吹就流出来了,我爸就说‘别捣乱,一边呆着去!’”
失去父母的伤痛,让张妍越来越习惯于同外人保持距离。
张妍:“逐渐地意识到,既然无人可靠,那么就不要去靠别人,靠自己吧!”
当初来山叶口村创业,除了赚钱之外,吸引张妍的还有温暖的乡情,但眼前的她却显得很孤立,她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张妍:“总是认为我是外人,其实我还是没有融入到这个山叶口村的这个大家庭当中。”
记者:“那你觉得自己有责任、有问题吗?”
张妍:“我确实也有问题,就是本身作为我来说,跟他们交流、沟通得少一些。”
为了平复内心的纠结,也为了把生意做得更好,张妍开始想办法和村民们沟通,今年年初,张妍想整修餐厅,为此她“几顾茅庐”请来了一个人。
张稳已经年过七旬, 既懂电工又会做手工活儿,更重要的是他在村里辈分高,颇有威望。张妍想到,如果能得到张大爷的认可和帮助,有利于餐厅发展不说,跟村里人的关系一定能得到改善。为此,张妍隔三差五就去找张大爷聊天,大事小情地征求意见。
张稳:“年轻人她爱取经验,我们都是唠嗑,就觉得这个人挺实在,我就跟她说实在话。”
张妍:“他还曾经跟我说过,‘我就是没文化,我要是有文化,我可以写本书。’”
张稳:“我是这么想的,这么一个年轻的姑娘,愿意跟我这么一个大岁数的人交流,她有远见,这个人伟大,对山叶口村来说也有帮助。”
得知张妍要整修餐厅,张大爷竟然主动提出要过来帮忙,还帮助张妍用最合理、最节约的方法在院子里搭建蔬菜走廊的支架。
张妍:“开始我的想法是用铁艺的,我觉得好看。但是他就告诉我说不行,因为他说铁的到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太阳一晒就晒得特别烫,无论下边种什么,爬上去之后都会被烫死。”
张稳:“她没想到,我说用竹竿、木杆最好了。”
更让张妍兴奋的是,在张大爷的帮助下,她在村里找到了一个被废弃了的宝贝——大石碾子,准备把它搬到餐厅院子里做装饰,吸引顾客。
记者:“这个这么大,挺沉呢!”
张妍:“但是这也不对劲,这上面应该是平的呀!”
张稳:“翻着呢!”
张妍:“我说不对呢!”
记者:“你看还是得张大爷知道,这个翻着呢!”
这一切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大家开始相信张妍并不排斥和村里人打交道。紧跟着,村里有两位大嫂接受了张妍的邀请过来做了帮厨,张妍还打算把接待不完的客人分到邻居玄士芬家。
张妍:“就是在我这儿做好了我给端过去,因为距离太近了,就前后院!”
记者:“等于只是在她那儿吃,用她的地方。”
张妍:“对。”
玄士芬:“她这么说的,她说成本,都在那边,她说或者是,就是除去成本,两下分,跟我这么说的。”
记者:“两下分,就是对半分?”
玄士芬:“对,那样!”
记者采访时还看到,村里正在商量成立农家乐旅游协会,大家都愿意让张妍来牵头。一种久违了的温暖又回到了张妍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