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金沙江昼夜咆哮,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仿佛近在咫尺,而这里平均3300米的海拔,令初来乍到的记者强烈地感受到,氧气是多么的重要。
陈树合:这是医用的纯净氧,今天我们去的地方海拔比较高。
记者:海拔大概有多少?
陈树合:大概有3800米左右,你们从内地来的,低海拔地区来的,就必须要带上氧气。到3700、3800米的海拔以后,可能会有一些高原反映。
记者:感觉好一点。
陈树合今天要带我们去寻找的,正是在他在走投无路之时,让他彻底翻身的宝贝。在距离香格里拉县城3小时车程的一个高原牧场,我们见到了它们。
这些毛发耸立的家伙是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这些动物在高寒地区能耐氧负重,而对陈树合来说,就是它们在他濒临绝境、对生活几乎绝望的时刻,救他于危难之中。但当初陈树合想靠牦牛翻身时却被认为是死路一条,在一般人看来,这根本无法实现。
迪庆藏族自治州农业局副局长 松耀武:难做,从整体来说,我们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牦牛存栏量也不算是很少,作为一个企业,能够把它开发起来,做起来难度特别大。
其实,在陈树合之前曾有7、8个人做过牦牛生意,要么血本无归、要么中途放弃。所以,有人断言,想靠牦牛赚钱是不可能做成的,但如今,牦牛在陈树合的手上,每年却能给他带来2000万的利润。
6年间,陈树合因为牦牛经历了大开大合的财富悲喜,也凭借牦牛成就了一段香格里拉无人企及的财富人生。
2001年12月17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有人预测,更名将为香格里拉县带来200个亿的商机。对与200个亿商机的预言,很多人觉得是个天方夜谭,但陈树合却深信不疑。
“香格里拉”一词,是美国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小说曾两度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后来“香格里拉”一词成了英语中世外桃源的代名词,具有巨大的旅游品牌价值。
对200亿的真实性,陈树合无从考证,但他坚信这里还没有被开发的雪山、高山湖泊等独特的风光必将引来大量的游客,随着旅游的升温,这里最负盛名的特产——松茸,也将首先成为旅游者的首选。
陈树合:随着这个香格里拉的更名,那么怎样把这个市场的主动权要掌握在企业的手里面,那么就是一个,就是要存货,存货一个就是保鲜,大量的产品,货量的保鲜。
松茸被誉为“菌中之王” 是一种珍稀食用菌,松茸长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山林地,目前全世界都不能人工培植。因为资源有限,一公斤松茸可以卖到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利润十分诱人。2002年7月,正是松茸收购的旺季,陈树合觉得机不可失,他马上卖掉了手中经营不错的超市,买地建厂,带着全部家当 110万现金进山,开始疯狂地抢购松茸。
员工:疯狂到就是可以说老板从山上收回来的,我们基本上看了以后,一票过,一篮松茸不称了,就是这一篮多少钱,两千、三千,这是七八千,就是不过秤。
陈树合:我当时想的就是这110万元钱的货,通过我们的加工以后,可以说大概花个八九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变成300多万到400万的产值。
因为松茸在当地只有不到4个月的采摘期,价格也是随行就市,陈树合决定保鲜后反季节销售,这样就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在山上疯狂抢收了2个月后,陈树合用110万现金买回了10吨松茸。但这个决断非但没有给他带来财富,反而把他逼上了绝路。
员工:我们打开冻库,那个臭味呢就是扑面而来,有点像钻到牛圈猪圈的那种感觉了。
陈树合:五、六十层的架子,每一层一层摆满松茸的,当时一看,所有的架子里面的货,松茸都全部变稀了,原来很厚的,最后就变成很薄的一层了。
因为松茸水分大,加上陈树合保鲜操作不当,不到3个月,用110万现金收回来的10吨松茸就变成了一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陈树合这才恍然大悟,那些做松茸生意的人为什么总是收多少卖多少,没有人保鲜储存。本指望通过保鲜反季节销售,却没想到全部家当化为了乌有。
陈树合:脑子里面空空的,不知道是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
陈树合本指望在香格里拉改名后带来的200个亿的商机里,能拼抢出一块市场,没想到还没开始抢,就让自己十几年的积累一夜消失。更为紧迫的是,从2002年开始,到香格里拉旅游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松茸保鲜的问题要尽快解决才能翻身。2002年12月,陈树合来到昆明,在一家超市他偶然看到了一样东西,没想到正是这个带给他希望的东西,把他逼上了另一条绝路。
陈树合:有一个柜子人很多,过去一看就是卖牛肉干的, 90克的一袋卖11、12元钱。这个牛肉很便宜,就一公斤也就是六七元钱。
香格里拉漫山遍野是牦牛,如果用来做牦牛肉干,不仅没有季节限制,风险也比松茸小得多。陈树合冥冥之中豁然开窍。
陈树合:说句实话当时的牦牛不贵吗,就是七八百元钱一头,一千来元钱一头,对吗,那么按这个价位来算,一公斤可以卖100多元钱,我说这头牦牛就是我眼睛里的牦牛就是几万元钱一头了。
陈树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兴奋。2003年6月,他用工厂的土地在银行做抵押贷款300万,生产牦牛肉干。果然不出所料,他把第一批产品铺到香格里拉大大小小的超市,牦牛肉干成了大批游客购买的特产。
特产店销售经理:一天的最高的(销售)量到4万元钱左右。
记者:那一个月呢?
特产店销售经理:一个月最高的时候我们卖到将近40多万元钱。
陈树合:越来越高兴,卖的最好的一天就可以大概卖出去150多件,可以说当时每一天屠宰牦牛在3头左右,除掉牦牛的成本,1万多,2万元钱,每天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所以当时想,按这样下去,我这个车间就变成印钞车间了。
然而,陈树合没有想到,他经历的只是短暂的辉煌。
在牦牛肉干开发成功之后,陈树合开始四处出击,不断扩张市场。他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展会,利用香格里拉的名气,紧锣密鼓地拓宽销售渠道。牦牛肉干每天的加工量就达到400公斤,一天的销售额达到近7万元钱。从2003年起,陈树合足足风光了3年,而2006年3月,他的工厂却不得不停工,因为这时陈树合已经无牛可买,当初他看到的漫山遍野的牦牛到哪儿去了呢?
香格里拉县是藏民族聚集地,在藏族百姓心中,牦牛是财富的象征,谁家的牦牛越多,说明越富有,所以他们只养不卖,即使卖,也只卖淘汰的老牛。
牧民:财富的一种,卖了就富不起来了,就有这么一个老观念。
记者:那把它变成钱不行吗?
牧民:以前的观念就没有这个。
记者:以前是什么观念?
牧民:以前就是你越养越多,等于就是他就富,富的这种感觉,钱有没有就无所谓了。
开珠:家里面养牛养的太多,就是我们自己的财富,就这样想的,并不是钱的关系。
在香格里拉,公牦牛被用来干农活,母牦牛奶除了喂养小牛外,被做成酥油和奶酪供人食用,这是藏族百姓几千年养成的习惯,他们生活当中处处离不开牦牛。
从2003年6月到2006年3月,香格里拉的淘汰牛已经被陈树合收光了,已经收不到牛的陈树合被迫选择停工。
陈树合:到牧民家里面以后,见到小孩我们还给几个糖,遇到男的我们还给一点烟,但有些人不领你的情,你给他烟,跟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你,你陪他笑脸他不看你,他走了,他说没办法,他说我们就是不卖牛,我们有生产牛不卖。
到处陪笑脸、说好话,甚至为了多收牦牛,把原来1000多元一头的价格提高了一倍,陈树合还是收不到牛。加工牦牛肉干虽然挣回了在松茸上赔掉的110万,但是现在眼看着刚刚签下的130万元的定单却因为无牛可收,生意断档。难道这看得到的财富之路真的走到了尽头?靠牦牛赚钱是个打不破的魔咒?刚刚打拼下来的市场还要甘愿放弃、改行重来吗?
为了翻身,他又误入歧途,打开市场却没原料,冰火两重天的煎熬下,陈树合怎样敢想敢做,把死路变成财富坦途。《致富经》正在播出。
2001年12月,云南省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陈树合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看上了香格里拉最负盛名的特产松茸,他想通过保鲜的办法反季节销售,没想到110万的投资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为了尽快翻身,他看上了香格里拉牦牛资源,可生意刚做了3年,工厂就因为无牛可收不得不停产,如何解决原料问题成了陈树合最大的问题。
陈树合作出决定,他要从云南挺进西藏。2006年6月,陈树合带着两个采购员沿滇藏公路,一路进入我国牦牛最多的地区西藏。然而这次进藏,遇到的却是终身难忘的凶险。
车子在公路上行驶了7个小时后,在连通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的巴塘路段,他们遇到了雨季中经常发生的泥石流。
员工:那个小腿在抖,害怕那个山上的石头哗哗地往下冲,当时陈总他说你两个下去,到对面指挥我。
滔滔的金沙江水就在脚下,厚重的石块伴着巨大的声响涌了过来,陈树合知道多停留一秒就是向死亡靠近一步。容不得多想,他只能把生的希望寄托在手中的方向盘上。
陈树合:搞上加力,冲了一次过去,没冲过去,倒把这个轮往下面缩了一节,左边一半的轮胎已经吊在悬崖边上了,斜眼可以看得见金沙江了。
公司员工:那就是完了完了,我讲话都打颤。
陈树合只能第二次发足马力,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念头,一定要一个油门冲过去。
陈树合:开越野车那种姿势,就跳过泥时流去,过去以后把车停下来,我才发现后怕,越想越怕,自我说服镇静一点,没有什么事,但是像腿呀这些都不听话,就这样抖了。
回头看去,路已经被泥石流淹没,陈树合最后拣回了一条命。历经艰险, 陈树合终于买回了800头牦牛,这足够他使用半年。有了牦牛终于可以重新开工生产,和经销商签定的400多万元的定单也终于有了希望,然而这时,陈树合却出人意料地提出,把其中的200头牛全部送给别人。大家不明白,加工后价值就能达到200多万的这些牦牛为什么要白白送人呢?
拉茸七林: 当时我比较意外,我也没有想到,我也有点不敢相信了,说直话吗,有点不敢相信了。
记者:为什么不敢相信呢?
牧民:他说他的牛买回来,要拿给我们,小牛也是你的,牛奶也是你自己可以挤。
拉茸七林是香格里拉县的牧民,2006年9月的一天,陈树合拉着2头母牦牛找到了他,提出把母牛免费送给他领养,母牛产下的小牛和牛奶全部归牧民所有。除了拉茸七林以外,陈树合还把200多头母牦牛全部免费送给了当地一些百姓领养,这不明摆着是一件犯傻的事吗?
牦牛要7、8年时间才能成熟,生长周期较长。让藏族百姓养牛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可这时陈树合却提出了一个想法。
陈树合:但是我有个要求就是把你的老牛,失去生产能力的这些大牛卖出来,我还可以给你花高价给它买出来。他们一算账,划算呀,对吗,因为大家都知道,一头生产的母牛,可以抵上两头老牛。
牧民: 这样我们自己也确实突然有点太高兴了,这部分还是可以找三、四千元钱。只要有母牛就可以,现在牛一年下起来以后,我们一年比一年就多起来了。
用母牛换老牛的办法让陈树合重新看到了希望,他先后又从西藏、四川等地区买回400多头年轻母牛,送给当地藏族百姓领养,加速淘汰周期。为了繁育出更优良的牦牛,他还经常组织斗牛,为的是选出最强壮的公牛配种。
2006年,陈树合依靠一半外购、一半换购老牛的办法,只能满足60%的生产量,就在他为第二年的生意犯愁的时候,他的一个举动让他彻底解决了财富路上的死结。
2006年11月开始,大雪在香格里拉的上空下个不停,时断时续地下了2个多月,所有的天然牧场全被积雪覆盖,最深的地方已经达到了1米。
员工:这个影响就大了,我们这边的牛呢,应该说它每天需求量的一半左右,甚至一半多一点是在外边吃野草的,然后晚上赶回来之后,自己备的这个再充饥一部分,是这样的,那下雪以后外边的草就一点都没有了。
直到2007年2月,大雪仍然没有融化,牧民们储存的干草已经喂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牦牛一天天的瘦下去,一些体弱的牦牛被活活饿死。
开珠:雪下得就这么深的,这样深的。
记者:那牦牛怎么样?
开珠:我看到牦牛太伤心了,真的。
记者:什么样?
开珠:它吃的也很少,吃也是吃树上的叶子,其他下面的草吃也吃不到。
一头成年牦牛每天就要吃8公斤的草料,皑皑白雪下,哪儿有这么多的草料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牧民们在家门口就收到了免费的草料。陈树合拿出了200吨草料。
开珠:喂牛的那个草拉下来,我们真的特别高兴了,很感动,那是好几百头牛了,村庄里面的。
员工:老百姓非常激动,非常激动,他们说了就是我们送到哪里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们给我们来送这个饲料呢,比给钱,比给金子还好,真的,他说给钱这个钱不能喂牛呀,金子也不能给牛吃呀。
香格里拉虽然风景如画,但是这里的气候也反复无常,恶劣天气时有发生。因为当地牧草短,根本没有办法储存,再加上当地一直没有用秸杆喂牛的习惯,所以牧民都是采用半牧半饲养的办法挨过冬天。在给牧民免费发牦牛的时候,陈树合也开始做秸杆饲料的实验,他提前半年,在周围海拔较低的外县收购玉米秸杆,粉碎发酵后储存起来,想要做个尝试,没想到却帮了大忙。
开珠:原来就是他不会送给我们喂牛的饲料的话,那些原来的牛也肯定不会在了,那个冬天特别长,真的。
连陈树合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雪中送草,让藏族百姓接受了用桔杆喂牛,也改变了当地的养殖传统,深受感动的牧民,不仅接纳了他,还接受了他身上的一种经济意识,牦牛养得多买得少的传统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2007年,陈树合在当地就购买到了2000多头牦牛,加工量达到120多吨,销售额达到1800万。4年前,别人都说牦牛是做不长久的买卖,但是陈数合不仅彻底解决了死结,还把一头牦牛卖到了2万元。
2008年5月,陈树合到昆明的一家火锅店吃饭,当看到美国肥牛眼肉200克就卖到100元的价格时,他当时就开口骂自己太傻了。
陈树合:我这样一算账,它那个牛肉一公斤可能要卖到五六百元钱,而我们做成肉干都才卖200多元钱。
看到别人的买卖,再想到自己把整头牛都拿来做成牦牛肉干,自己赚的简直太低了。2008年5月,陈树合决定借助火锅店的餐饮模式,把牦牛肉的各个部位进行仔细分割,肉质细腻的9个部位放到火锅店销售,其余的部位再做牦牛肉干。这样通过细分,一公斤鲜肉最高卖到500元钱,一头牦牛也通过这种方式卖到了2万元钱。
顾客:到了香格里拉必须要吃牦牛肉,才真正的到了香格里拉。
2008年,陈树合在云南丽江、昆明先后又开起了2家牦牛肉火锅店。因为特色鲜明,3家火锅店当年实现产值1000多万。而把牦牛肉细分,两种渠道的销售办法也让陈树合在2008年年底,年销售额达到4000万。
6年前,做牦牛生意被看作是不可能做成的,但正是这条不可能的路让陈树合实现了财富的裂变,在带给他自己财富的同时,也带动了香格里拉牦牛产业的发展。
香格里拉人民政府 县长肖徐:一个人,领办,创办一个企业,那么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呢又带动一方百姓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