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用价值丈量工作与生活:快乐上班的经济学》
导演的幕后趣闻 6

劣币真的会驱逐良币吗? 在每回设计剧情时,尽可能努力做到通俗易懂,并且不失经济学的趣味性。在这一集中,原本打算重现格雷欣的法则--劣币驱逐良币,但实际上却进行了较大的演变,最终采用了招聘考试的剧情:在实行不问学历的招聘考试时,汇集了多位个性非凡的应聘者,最终却吓跑了一位被视为能力最高的人。 演员们的激情表演,再加上夸张的剧情,让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捧腹大笑,也给负责本集的导演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顺便透露一下,在看到这超乎寻常的场景时,连本集的导演也开始担心起来,急忙从拍摄现场给制片主任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看过本集的节目后,大家能否颔首认同其中的剧情,相信也是因人而异的。 在现实的招聘工作中,应该有不少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是,希望我们能够冷静下来仔细地想一想:比如说,节目中被吓跑的拥有MBA学历的应聘者真的就是优秀的人才吗?虽然他取得了MBA,但既没有预测到会发生逆向选择的问题,也没有进行充分的事前调查。而其他三个人又怎么样呢?我们在比较这四个人时,只不过是从外表和言行上进行了判断,实际上,哪个是劣币,哪个又是良币,我们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 最后,这套节目到底是良币还是劣币呢? 决定权当然掌握在大家的手里!它也是一家老字号的商品,而且这家老字号在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下(有时候还有赞扬),还算是保持住了一定的商品质量。导演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拍摄,各位观众又觉得如何呢? 后 记 "那种想法是沉没成本的束缚","应该从网络外部性上进行思考"。这些在节目中学习过的经济术语,最近频繁出现在我们的交谈中。而且,我们还试着用"沉没成本"等概念,来思考一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并对其作出判断。通过参与《快乐上班的经济学》的节目制作,至今和经济学无缘的我体会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变化,用现在流行的略微夸张一点的说法就是发生了自我"CHANGE"。 为了能让更多的朋友们同样感受到这种变化,我们精心制作了此套节目。最开始大家可能只是在茶余饭后随便聊聊这些词语,但我相信,久而久之一定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CHANGE"。 在看过本书和节目后,"想把学习到的知识尽快运用到工作中,想和别人一起探讨相关内容"的想法会油然而生。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展示出与以往不同的自我,抱着全新的心情高高兴兴地去上班。正是蕴藏了这层含义,所以我们给节目取名叫做《快乐上班的经济学》。 在制作这套节目时,幸亏有吉本佳生老师的大力协助才能够顺利播出。吉本老师对经济学一无所知的制作组成员,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并对与以往不同的节目构成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我们还要对在节目中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演员表示感谢。正是因为他们生动的表演,才能使原本生硬的经济教育节目变成通俗易懂的系列短剧。相信通过我们的这些努力,一定能够让大家感觉到这是一套构思新颖的"经济学节目"。 在看过《快乐上班的经济学》这套节目和本书之后,希望大家都能迈出走向"CHANGE"的第一步。 NHK《快乐上班的经济学》制片主任 小山好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