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要“走出去”,我认为有三个核心元素:第一,我们到底有什么东西可以传播?第二,我们的理念或者价值别人能不能理解?第三,除了理解之外、别人能不能接受甚至变成我们的同盟? 有的时候故事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别人能够理解它,就能够打动人心,就会成功。比如李安的《少年派》,故事并不复杂,但实际上又隐含了很多我们想像不到的东西,比如有关宗教、家庭的元素。这个影片容纳了很丰富的民族跟世界的元素,民族与世界的融合。 要抵达这样的成功,其实有两个层面的东西可以去做: 一是用中国的故事情境来讲述落地国家的理念价值。人类社会有很多共同价值,有时候可以用纯粹的中国情节来传递世界共同的价值观。现在这个社会变化很快,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甚至对人类都充满着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去回答。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作品、产品能够部分地回答这些人类共同疑问的话,可能就会得到共识,像在非洲很受欢迎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这个片子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讲的就是婆媳关系,可是却是每个国家的人都可能面对的问题,所以它就能够走向世界。
![讲述原始人类的电影 用中国故事讲述人类共同价值](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393473146796.jpeg)
另一个是利用当地的素材来讲述我们的理念。中国人强调“和”、“中庸”,我认为这些理念都可以去推广,但有一点很重要,因为我自己做过国际传播的相关课题,就发现中国文化在传播出去的时候,官方过于注重强调意识色彩,也就是用比较硬的手段去传播,再加上今天的西方对中国的确存在偏见,总体上传播效果也就不好。因此,如何向世界展示和说明中国就非常重要。我认为,在“走出去”的时候,你一定不要让人看见是政府在做,现在好多都是看起来是民营企业在做,其实别人一看就知道背后是政府的关系网络。我认为价值观“走出去”应该是隐形的。比如韩国的《江南Style》,很难说歌曲有具体的什么样的韩国价值观,但也不能说没有韩国的价值观在里面。我们有时候硬要把一些价值观强加进去,别人就会拒绝接受。这是我们存在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