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的珠玉:《边城》美之我见



     《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在谈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时,作者说的很明白:“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园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①在此作品当中,作者就将一个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完美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作为笔者,对此有以下浅显理解:

  结构美

  沈从文在《边城》中以撑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尽管故事线索并行交错,但其脉络十分清晰,使得小说的情节更生动、更丰富。作者以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如描写茶峒这个地方时,作者用“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②”等等这些描写性的语言都使作品整体显现出平和、恬淡、优美,像一首婉转动人的甜美的散文诗,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潇洒飘逸,俏丽多姿。

  同时,小说《边城》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结合。比如作者用很多的篇幅来写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小镇环境,这些营造出来的是一种古朴恬淡、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自然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静静流淌的辰河水、矗立百年的吊脚楼、闲坐街旁的老人、沉寂肃穆的古城墙、平整无语的石板路,等等,都反映出人与自然契合的一种完美的生存状态。如此的描写使《边城》展现出来的生活既是真实的,又含有理想化的成分。作者用贴近生活的淳朴人性和古老习俗的描写来取代情节故事性的冲突,将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纯朴自然风景、人情世态、风俗文化,通过艺术化处理,使普通的人情世故构成了民间理想的象征,以此形成独特的诗化小说。

  此外,在小说中关于主要人物翠翠父母的故事,作者采用的倒叙方式由老船夫讲述呈现。另一方面,对于傩送的碾坊故事却是通过人们的议论而呈现的,碾坊第一次出现在端午节老船夫和熟人的谈话中,为下文翠翠所听到的有碾坊作嫁妆的团长女儿做铺垫,让后面议论出现傩送的婚事在碾坊和渡船的选择上顺理成章。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安排一场雷雨。这场雷雨一下子毁灭了所有的意境和希望,爷爷死了,古塔塌毁了,渡船冲走了,翠翠的爱人在杳无归期的异乡。

  整部小说,作者采用了散文的笔调,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倒叙、插叙、顺序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整个故事的结构,并构筑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情节美

  在作品情节的构筑上,《边城》运用了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比如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重复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描写翠翠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会上与爷爷走散,遇见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派人将翠翠送回家,两人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次,翠翠为了不能忘记上个端午节遇见傩送的“甜而美”的经过,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天突然下了雨,为避雨,祖孙两人到船总顺顺家,没有见到傩送却遇上了大老天保,这就为日后兄弟两个去碧溪姐唱歌埋下了伏笔。第三次,翠翠还一直“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时,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这对翠翠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她对傩送的爱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生长了。于是当傩送与翠翠热情打招呼时,翠翠“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作者通过这三个相似的端午节场景记录了翠翠与傩送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样重复叙事情节的安排方式在淡化情节的同时又渗透了感情,给读者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边城》也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作者以较多的篇幅,用细腻的笔触,来写翠翠性情的发展变化。尤其重点写一个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遗孤翠翠对爱情的认识。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的说:“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却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是自己也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么。③”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是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内心细致入微的描写。人长大了,随着生理上的变化,性情和行为也要发生变化,而故事情节逼真地再现人物特定年龄下的特定心理。这样的情节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对爱情有了懵懂的认识,但没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和行动。当她知道了天保、傩送在间接向她求爱时,立刻唤起了她的回忆和想象,但情动于衷而不形于色,当祖父向她提及此事,她或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或“装作从容,怯怯的望着老祖父。又不便问什么,当然也不好回答”④。这正是一个初爱乍恋的少女的羞涩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态。还有祖父对翠翠提起顺顺家里请人做媒,想娶她做媳妇的事,问翠翠愿不愿意,翠翠不知想娶她的是谁,既想知道,又不好意思开口,低头剥她的豌豆。当她知道托人来做媒的是大老时,她“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⑤”此时,作者不直接剖析翠翠此刻的心理,只用一句“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便把翠翠失望、烦乱而又无法言说的心情表现出来。作者在这些情节的构思上,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语言,却生动的再现了怀春少女对爱情一步步的认识。

  人性美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⑥”还有,“近处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旳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⑦”在作品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景描写,就不一一列举了。当我们在阅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眼前摆着一幅幅山水墨画。如此简单的环境,如此和谐的景色养育出的乡民更是人性精华的体现。在这些自然美景的背后更衬托出来的是人性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⑧”在作者的笔下,翠翠爷爷就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生活上,他虽然过得清贫,但却从不贪心并且乐善好施,从不索取。

  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⑨”翠翠的形象塑造的可以说是很迷人:她虽为人子,但却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跟爷爷过着清贫的生活,却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她对傩送的爱情既没有山盟海誓的宣言,又没有私定终身的许诺,但她却始终如一的爱着。

 永不磨灭的的珠玉:《边城》美之我见
  还有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⑩”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在他身上没有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却多了一副宽广的胸怀;在他身上没有了商人的贪婪与世故,有的却是老百姓的光明与磊落。

  等等这些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湘西人民:他们那浓浓的人情,厚厚的美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无一不透漏着一种人性的自然,健康,优美,淳朴,可爱;无不透漏着让现代都市人为之羡慕的闪光点。

  结语

  总之,在边城明净的底色当中,作者把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的子民身上,用别致的结构,动人的情节,自然的美景衬托出了人性的闪光点。作者在《边城》中描写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自然,那样的清澈透明,那样的美不胜收。整个作品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类社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4879.html

更多阅读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美

转载 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朗诵

很是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原文地址: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作者:攻玉李煜是怎么死的?写完虞美人后赐酒毒死的李煜是几岁死的,怎么死的:42岁作虞美人的词后被宋皇帝毒死的~李煜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

央视不敢播的反腐电视剧:《反黑使命》,揭露极其深刻

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了25集电视剧《反黑使命》。内心如同打翻的五味瓶。这部电视剧是根据2003年的金盾文学奖《使命》改编的,是作家朱维坚的长篇力作。也是2005年广电总局重点推出的反黑题材的经典剧目。时隔两年,再次品味,仍然有振聋

声明:《永不磨灭的的珠玉:《边城》美之我见》为网友栶綶鲤聴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