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在凤阳县小岗村的一片双孢菇培育大棚边,三张青春的面孔上洋溢着自信灿烂的笑容。他们是安徽科技学院三名大四学生———苗娟、周盘龙和王中华,也是小岗村最高学历的村民。冬日的暖阳里,他们给记者讲述在这里种植蘑菇的创业经历,早已忘记烈日炎炎下、雷雨大风中,搬砖块、铺牛粪,铁丝扎通脚背、摔断胳膊的伤痛,澎湃在他们心底更多是创业的热情和实现梦想的希望。
一个大棚450平方米,一平方米的单季产量8.5公斤,一产两季,只要温度够,蘑菇就不停地往外冒,开春就能把投资全部收回。”苗娟兴奋地给记者计算着。三人沉浸在初尝收获的喜悦中,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所承包的9个双孢菇大棚获得大丰收,仅第一轮出菇总产值就超过5万元。截至目前,3人的收成都已经超过了3万元钱。
大学生们如何种起了蘑菇?2005年,正在上大三的苗娟、周盘龙、王中华和同学们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蘑菇大棚实习中,亲眼目睹从稻草和牛粪中长出白花花的双孢菇,收获的惊喜激起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调研得知双孢菇市场缺口很大,所学专业又对口,做下去会很有前景,年轻人说干就干。
学校了解到他们的创业计划后,全力支持。同意他们保留学籍一年,委派中国菌物学会会员、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何华奇博士担任三人的指导老师,并把创业与研究相结合,组织他们申报了校大学生创新基金。学校还对他们创业期间的请假和补课做出专门安排,以保证他们创业和学业得到兼顾,生活上给予极大的关心照顾。今年5月份,三人来到小岗村。凤阳县委县政府获知情况后,县委书记、县长到现场看望他们,座谈了解情况,为每人大棚无偿提供6500元资助。小岗村的优惠政策更是令人振奋,免除第一年建大棚的土地租金,每人还可获得4.5万元的无息贷款。 大学生们乐坏了。但是,要想享受到这项优惠政策,必须是小岗村民,这就意味着户口得迁到农村。农村的孩子好不容易考取大学成为“城里人”,现在又变回农民,家长们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然而三位大学生信念坚定,最终说服了父母。苗娟的父母还关闭老家淮北经营多年的小饭店,在女儿的大棚边搭了一间低矮的草屋,给孩子当起了帮手。一张床、一个炉子、简单的炊具,生活条件很差。“女儿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虽然也是农村的娃,但没干过活受过罪。住在这除了帮帮她的忙,担心一旦没做成功,在这里可以给孩子安慰。”苗娟的母亲说。先进的培育技术加上精心管理,如今,一层层栽培架上长出白嫩嫩的双孢菇。三位大学生的到来,也激发了当地村民种蘑菇的热情,村民也建起26个双孢菇大棚。每天都有商贩上门收购采摘的蘑菇。目前,很多食品加工厂商纷纷慕名而来准备订下一年的货。不久前,他们已经和南京一家食品厂签下收购合同,所产双孢菇将全部被做成罐头,远销海外。王中华一脸认真地说,现在只是开始阶段,他们的目标是自己开办深加工企业。“说白了,现在只是给别人的加工企业打工,得到只是低收益的回报,明年小岗村蘑菇大棚计划扩大到300多个,达到一定规模后,引进深加工项目,让小岗村双孢菇的生产上大规模、成大产业、出大效益。”
在校大学生农村创业的行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省委书记郭金龙做出批示,并委托有关负责同志到小岗村看望慰问三位大学生。 11月10日,省长王金山一行来到小岗村,看望大学生,鼓励他们为大学生创业做好表率。12月14日,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前来慰问,表扬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勇气。在今年暑期安徽科技学院举行的第八批学生村官启动仪式上,三人被任命为小岗村科技副主任。凤阳县小岗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日前成立,王中华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前不久,三人还组建了大学生创业团队。目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报名加入他们的行列。王中华告诉记者,学校平时的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对他们影响很大,使得他们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能够另辟蹊径。组建创业团队就是想广泛吸引志趣相投的同学,转变就业观念,在充满希望的路上大家一起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