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要改革和创新 中国金融领域发生的很多问题,根源可能是在实体经济。大家都说中国现在的实体经济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但是,从金融层面来讲,中国已经发了全世界最多的货币。为什么发这么多的钱,实体经济仍然认为金融支持不够? 事实上,多发一点钱并没有使得实体经济的增长率得到一个很好的支撑。相反地,出现了经济层面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产能过剩,比如说房地产价格的非正常上涨。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世界的房价都是下跌的,就中国的房价是上涨的。其实根本的原因很简单,国家多发了钱。 现在的判断是我们用多发货币,增加流动性这个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刺激越大,它的副作用会越大,它的实际效应不明显。所以,现在涉及到的问题中,有的可能是金融自己的问题,有的是实体经济层面的问题,我们列出几个。 第一,政府发这么多的钱,也许这些钱并没有真正地运用到实体经济层面,许多钱都流入到房地产中,并把房地产价格推了上去。

第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远远没有形成。大企业的市场势力远远大于小企业,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它的市场势力远远大于其他的企业。那么,作为银行来讲,它向经济体里面注入资金为实体经济服务必然会倾向市场势力强的企业,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大、风险比较小,有很多抵押物可以抵押,所以金融业很愿意用一个比较低成本、低价格的条件去为这类企业服务,但这类企业并不缺钱。 市场势力弱的这些企业,它们相对来讲很难得到资金,即使得到资金,因为它们的市场势力弱,其本身的风险就大,对它进行金融服务,成本也高。即使金融机构向这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也只能是价格比较高。 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金融服务对大企业、市场势力强的企业提供的是价格比较低的一个有效的资金供应。但是,市场势力弱的企业很可能缺乏获得这个融资的条件。 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进行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现在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思路就是要尽可能减少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减少更多的审批,让它更加的有活力。其次,通过创新的方式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面来解决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一些金融创新。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讲,中国真的不缺钱,只是说发了这么多的钱,如何能够把它配置到真正需要的那些企业的经营领域中间去,能够让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活力,保持增长的潜力,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能保持在7.5%~8%之间。 可以看到,新一届领导和原来思路上的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不再依赖于宏观政策,或者比较少地依赖宏观政策,不要盯着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包括搞各种各样优惠补贴政策。以后政策上更要讲究公平竞争。从深化改革的角度看,要使各类企业市场势力逐渐走向平衡,形成平等竞争的格局。这样,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果也将会更有效一些。 本文为本报记者张玉香根据金碚在“2013年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金融论坛的主题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