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生意见富翁 “小本生意”造就户部巷百万富翁传奇



  白墙灰瓦、飞檐高脊,豆皮、热干面,长仅147米的户部巷成为很多下岗工人的创业基地。户部巷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老商业区司门口,以经营具有武汉特色的小吃为主,5年不到,汉味小吃的“小本生意”培养出了不少百万甚至千万元富翁。小生意做成了大买卖,其成功发展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户部巷因明朝嘉靖年间在此设立户部衙门而得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多年前就有市民在此摆摊设点,但那时巷内环境比较差,经营处于无序、分散状态。2002年,武昌区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创业问题,决定在户部巷建立下岗职工创业再就业基地,打造汉味早点一条街,并投资30万元进行改造。

  2004年和2006年,政府连续投资改造并扩大户部巷的范围,改造后的户部巷古色古香,增加了就餐、旅游、休闲、文化等功能。

  经过近5年的发展,户部巷的扎堆效应、品牌效应日渐显现,经营面积扩大了两倍,接待人数由不足50万人发展到360万人,营业额也由原来的88万元发展到2520万元,成为外地游客到武汉的必游之地。有专家将户部巷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品牌经营、统一管理、抱团作战。

  “哪个顾客说某个地方的热干面好吃,我们就自己去吃,吸收别人的好处综合在一起。”徐唐氏热干面老板娘唐金枝说。

  1997年,唐金枝和丈夫先后下岗。唐金枝曾经到赤壁农村养猪,没想到碰上猪肉价格下跌,亏了好几万元。为了还债,她和丈夫开始接手婆婆的早点摊,早上卖热干面,下午炸藕圆。

  随着户部巷日渐有了名气,专注于质量让唐金枝的热干面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她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开了11家分店,徐唐氏热干面成了户部巷的“名牌”。说起成功的秘诀,唐金枝说:“哪怕只是消费两元钱的顾客也是上帝。”

  “陈氏红油牛肉面”是户部巷的另一个名牌。2006年,一直在“打下手”的陈义刚,从母亲手中接过了老招牌。除了老招牌和无需房租的自家门面之外,陈义刚手里的“本钱”并不多。

  同样是做小吃,陈义刚做得更用心,从汤到牛肉再到佐料,每样都不马虎。母亲当年用的是卤牛肉的第一道汤,陈义刚把它改良成了用牛骨头熬成的原汤,因为“只有用原汤才能让顾客喝到口里有回味”。牛肉经过卤、炒等4道工序,烂且香。其他早点摊用的佐料大多是从集贸市场买来的,质量往往参差不齐,陈义刚却舍得用多一倍的价钱,从大商家那里购买品牌佐料。

 小本生意见富翁 “小本生意”造就户部巷百万富翁传奇

  一般来说,小吃利薄,经营者想要获取更多利润,只能控制成本。可陈义刚不这么想,“你舍得给顾客吃,顾客才会回头。”陈义刚店里的客人多是回头客。他刚接手时一天营业额只有六七百元钱,现在已达到两三千元。

  小吃虽小,也要不断创新。凭着借来的3000元开创事业的“户部巷今楚汤包”老板欧阳涛发现,来户部巷的大多是年轻人,对传统的鲜肉汤包兴趣不大。他从洋快餐上得到启发,尝试着改良汤包的馅,几经试验,新推出的西红柿汤包、菠萝汤包和草莓汤包,很受年轻人的欢迎,生意越来越红火。

  “小本生意”的红火,除了小吃店主们的用心经营外,也得益于良好的创业环境。为保护品牌,户部巷街道办事处出资4000元注册了“户部巷”商标,并在2006年又出资6万元,对户部巷的商标进行了全保护,“连飞机大炮的使用权都保护了”。

  随着品牌的确立,除了本部外,户部巷发展出了新的汉味小吃经营模式。2005年4月,户部巷徐东分号开业迎客,标志着“户部巷模式”开始向外“克隆”。至目前为止,户部巷已依托人流量大的大型超市开设了11家分号。

  唐金枝将“徐唐氏热干面”扩大到户部巷的每家分号,她认为:“自己找门面做挺难的,户部巷集中经营,环境不一样,冬暖夏凉,把小吃的档次也提高了。”

  也有经营户自己走出户部巷。“我是户部巷第一个走出来开分店的。”“户部巷今楚汤包”老板欧阳涛以“好吃好”为名字开设了3家小吃城和6家分店。

  据户部巷管委会主任桂新介绍,今年将继续发展分号,并且努力向武汉1+8城市圈辐射,并计划成立户部巷创业培训基地,推行汉味早点标准化,探索建立中央厨房,扩大配送中心,形成配套产业,做强户部巷品牌。

  户部巷走向了快速克隆之路,对此也有专家担心:“当武汉市到处都可以看到户部巷的时候,也就是户部巷走向没落的时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47929.html

更多阅读

汉味早点第一街:实拍户部巷里那些诱人的小吃-

但凡对武汉小吃有丁点的了解的人应该都听说过这条巷子哈,户部巷,汉味早点第一街!其实我总觉得这么说有些不太恰当。汉味早点???这条街上卖的真的不止是汉味好吧。。。大江南北,祖国内外名气响当的小吃这么都能看得见。。。这条巷子很小也很

武汉记忆——昙华林 武汉昙华林到户部巷

武汉对我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城市,最早的记忆,是很小的时候,父母带我去武汉,走过武汉长江大桥,看过长江里游弋的江豚;后来在武汉学习,给我的记忆是黄鹤楼、归元寺、东湖、汉正街和江汉路;离开武汉十几年之后,给我的印象,却已是旅行者们津津乐

鸭脖创富传奇 石记热干面 石婆婆创富传奇

    “一碗小吃,19.8平方米的店铺,150米长的街面,5年里造就了10余名下岗职工成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这不是广告,更不是危言耸听的猎奇新闻,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武汉市户部巷里老百姓自主创业的故事,这是户部巷在武昌区中华路上纂

声明:《小本生意见富翁 “小本生意”造就户部巷百万富翁传奇》为网友张杰歌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