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徐南平博士带领6名博士,组建了一家仅有50万元创业资金的公司,3个月后就推出我国第一台工业陶瓷膜成套设备;两年里公司资产增值21倍,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陶瓷膜工业产品生产基地;获得我国陶瓷膜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使陶瓷膜研究生产跻身国际前沿——这便是一个高学历人才团队创造的创业、创新奇迹。
科技创新,公司资产两年增值21倍
陶瓷制品通常是可以盛水的,因为它不透水。而陶瓷膜却利用高科技,把陶瓷变成“筛子”用来分离过滤,只不过它的孔比筛子的孔小很多,用微米甚至纳米来计算,这便是科学的神奇。
“目前陶瓷膜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水质净化、环境治理、制药工业、石油化工等各个领域。”南工大膜科学研究所教授、7博士之一的范益群告诉记者,别看现在陶瓷膜应用几乎无所不包,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陶瓷膜产业化还是一片空白。“当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都涉及到陶瓷膜产业化。这对我们这些学工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把国家的重大需求作为自己研究的目标。”本着这个理念,1997年12月,徐南平与研究所的其他6位博士一起入股,与学校共同投资50万元,成立了江苏久吾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仅仅3个月时间,公司就研制出我国首套大型陶瓷膜设备,当年实现利税200多万元。两年后,公司资产增值达21倍多。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把我国陶瓷膜生产带进世界先进领域,并且与国外产品平分天下,在国产陶瓷膜产品市场上占领90%以上份额。
团队创新,领头雁是“娃娃院士”
群雁高飞头雁领。徐南平称得上是这个高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头雁。
但谁也没有想到,作为我国膜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徐南平对陶瓷膜的研究是从零开始的。1989年12月,徐南平在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完成了博士学业,留校从事膜技术研究。当时,陶瓷膜生产技术还属于西方国家的机密。凭着一腔科技报国的热血,徐南平执著地探索陶瓷膜技术产业化路径。深更半夜还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是徐南平留给同事们最深的印象。在他的带领下,一批科研人员在陶瓷膜产业化这个全新领域摸爬滚打,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创新过程:花两年时间,把陶瓷膜技术应用到化工领域;花5年时间,应用到钢铁行业废水处理中——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样可观。“在我们这里,不加班是不正常的。”范益群说。
2005年底,年仅44岁的徐南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娃娃院士”。
机制创新,学校三次破例铺就“捷径”
“没有学校的三次破例,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范益群说。
当年7博士创业,南京工业大学在久吾公司注册资金中投入51%的法人股,允许课题组成员以自然人入股,允许研究所人员在完成学校定额工作量的情况下,在公司兼职,按生产力要素参加分配——第一次破例,让科研人员安心创业;
当企业发展受到限制时,学校同意把研究所三项技术成果、两项专利投入参股,引进校外资本,并同意对方股份占65%,拱手把自己养大的“孩子”送给别人——第二次破例,给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空间;
将部分无形资产股份奖给技术发明人——第三次破例,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了实处。
2002年,徐南平又领衔创办了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如今,久吾和九思吸引了十几位博士一起创业,这个强大的研发团队,将成为南京陶瓷膜生产一路领先的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