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初冬时节,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树叶斑驳,越冬作物刚刚给岗岗洼洼涂抹上一层淡绿,愈发衬托出村头那一排排用稻草装裹着种菇大棚的高大和醒目——在这30多个大棚中,有9个大棚的主人是在校大学生王中华、苗娟、周盘龙,用小岗村村民的话说:“这些学生娃把户口迁到村上,一板一眼地种蘑菇,不简单!”
在小岗村群众眼里“不简单”的王中华、苗娟、周盘龙,都是安徽科技学院四年级学生,三人中唯一的男生王中华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而两位女生苗娟、周盘龙则是微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年暑假把户口从学校迁到小岗村创业,缘起于大二下学期一次普通的课程实习。
王中华、苗娟、周盘龙所在的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农业科技为优势专业、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学校,一直注重通过系统的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王中华、苗娟、周盘龙能够接触到蘑菇栽培,就是因为学校在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要安排实习。在实习基地的大棚里,亲历菌种从牛粪、稻草中长成白花花双孢菇的“神奇”,了解了双孢菇市场的良好前景和效益,年轻的大学生们萌发了创业的激情。
“一开始,我们只是想租借或者是建一个甚至是半个棚子试一试。”如今是三个大棚主人的王中华回忆起创业经历时说。担任大学生实习指导老师的凤阳县委组织部干部张超得知大学生们的想法后,帮助他们进行了创业分析,指出如果想创业就不能“试一试”,因为规模小,相对成本就高,效益也不可能体现。张超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凤阳县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择“大包干”发源地的小岗村等地作为试点,实行贴息贷款、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双孢菇栽培等种植业发展。
令人振奋的优惠政策,给大学生们极大的鼓励。但是,要想享受优惠政策,就要把户口迁到农村。在城市和农村的“户籍门槛”前,原先有意一起创业的6位同学因为家庭的反对先后退出了。王中华原来就是农村户口,父母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的户口弄到城市;为了让他们接受大学生把户口迁到农村的现实,王中华软缠硬磨,费尽了口舌。周盘龙的家在九江农村,父母希望女儿安心学习,毕业后能回到他们身边,也不支持女儿的创业打算。而来自淮北市的苗娟索性先斩后奏,直到大棚搭起了一半时,才让哥哥捎信,使家里不得不同意自己的决定。
三位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得到安徽科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不仅明确肯定了王中华、苗娟、周盘龙立志创业的勇气和敢想敢干的精神,而且决定委派中国菌物学会会员、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何华奇博士担任他们的指导老师;并对他们创业期间的请假和补课做出专门安排,以保证他们创业和学业得到兼顾。同时,安徽科技学院还把王中华、苗娟、周盘龙三人的双孢菇栽培,列为学院“大学生计划”的实践性课题,予以资助。
今年5月,王中华、苗娟、周盘龙来到小岗村。小岗村党委给这些高学历的村民以尽可能的照顾:给他们安排了免费住宿和吃饭的地方,并免除了建大棚土地的第一年租金。在办理好相关手续后,三位大学生拿到了县里提供的13万元贴息贷款和每个大棚6500元的补助。从7月份暑假一开始,就在小岗村建起了自己的大棚。为了节约资金,他们采购和搬运建大棚所需的毛竹、砖块、稻草、牛粪,尽量自己动手。烈日下,风雨中,三个人天天忙碌,变得又黑又瘦。周盘龙抬砖时意外摔倒,把胳膊摔成了骨折;苗娟的爸爸心疼女儿,忙完家里的活,便到女儿的工地做“帮手”。
整整一个假期,9座大棚及其配套设施如期完工,一层层栽培架上长出了白白嫩嫩的双孢菇。新学期,王中华、苗娟、周盘龙返校上课后,正值双孢菇生长的关键时期。为了兼顾学业和创业,三位大学生一面抓紧学习,一面利用课余时间到小岗村照看大棚。10月31日,大棚里双孢菇第一次采摘出售了,企业上门的收购价是每公斤4.6元,不到半个月时间,9个大棚第一茬双孢菇还没有采完,就销售了五万多元。“一个大棚450平方米,一个平方米的单季产量8.5公斤,一年可以产两季,一季可采4茬,一个大棚可以用五年……”迎来收获的王中华、苗娟、周盘龙在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收回全部投资,怎么来发展自己的事业。
在校大学生创业农村的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做出批示,并委托有关负责同志到小岗村看望慰问三位大学生;11月10日,省长王金山一行来到小岗村,看望三位大学生并勉励他们为大学生创业做好表率。小岗村的村民们也在民主选举中对他们投上了信任票,王中华、苗娟、周盘龙被选为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