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毕业生就业问题
2003年夏,一则《北大毕业生西安街头卖肉》的新闻,曾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它讲述了年近不惑的北大八九届毕业生陆步轩,从国企下岗后落魄西安街头操刀卖肉的人生经历,首开大学毕业生与操刀卖猪肉行业的渊源。
9月23日,《现代金报》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操刀卖猪肉》为题再次报道了类似新闻事件:鲁东大学篮球专业本年度应届毕业生宋春磊,成为了某一街巷经营“双汇冷鲜肉”的摊主。
媒体称,“与北大毕业生陆步轩不同的是,宋春磊他们不是迫于生活无奈才卖肉,而是经过多方考察后的主动选择。更令人欣喜的是,宋春磊面对卖肉这份职业没有丝毫的压抑情绪,而是“运筹帷幄”,信誓旦旦要树立一个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榜样”。
的确如此,与陆步轩心系“书桌”与“语言学研究”而落魄于市场经济“渔市闹巷”的人生际遇的沉重相比,宋春磊作为一名新生代的大学生,则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显得轻盈自信而游刃有余,称其事例为素质教育的良好典型,或者是当代择业观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榜样,自然都是言有其实、言之成理的。
但是,笔者固然为该事件所反映出的,即“当代大学生具备诸多优秀品质”的命题感到信服和欣慰,同时,也有几点疑问与困惑。
第一,我们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目的是什么?大学生固然有自主择业的自由权利,然而,作为付出巨大投资成本的小家庭和大社会自然也有其“培养目的”,尤其是关系到国家人才储备战略的后者,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教育在国民教育谱系上所处的环节,我们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即大学生教育所处的教育环节,只是为“操刀卖猪肉”行业提供从业人员吗?
第二,根据人才市场规律的供求原理,我们的大学生是否真的丰富到了“严重供过于求”的地步?严重到“秀才操刀”?笔者在这里并无歧视体力劳动的意思,因为,即使现代教育起步较早的西方社会,大学生至今也算是“知识分子”,一个知识分子不能以知识为技能去谋生,反要仰赖“一周就可学会”的“操刀技术”,十余年的学校知识教育有何意义呢?唯一合理的答案是:我们国家的国民教育水平已惊人提高,实现了全民意义上的普遍高等教育。可这符合有目共睹的中国教育水平事实吗?
第三,综合前两点,我们不妨来审视作为其根本的国民教育计划又该如何。如果对大学生的社会培养目的只是“操刀卖猪肉”从业者,或者人才市场的供求原理决定了大学生只能成为此类从业者,何需劳民伤财费时费力的包括大学阶段学校知识教育?无论出于对社会效益的考虑,还是出于解决“人才供过于求”的矛盾,不妨开设多快好省的“一周培训班”。显而易见,如果不是有贵恙的人,对这种国民计划中的大学生培养一定会视作无稽之谈。
总之,对大学生操刀卖猪肉问题,笔者欣然喜闻,如果它指代的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就业观念与时俱进”,同时,也有些不安,如果它深层意蕴指向的是作为国民教育关键一环的大学生教育存在着诸多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