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学院大三学生陈雪兰开了一家计算机销售和维修公司,开店以来,她印象最深的是人家问她的一句话——“你们这里是学生开的吗?”听完回答后,顾客往往都会沉默一阵。
周围人的这种怀疑眼光,使得陈雪兰和她的同伴们,在开始经营时有些不太自信。“我们担心同学可能不喜欢我们这种店,不相信我们的技术,所以规模没有搞得太大。结果常常是有同学要买的东西,我们却没有他们需要的品种。”陈雪兰回忆说,刚开始时,经营情况十分惨淡,有时一天的营业额少到连一个人一天的工资都不够发。
已经先期投入了近两万元,这样下去赔了本不说,连吆喝也赚不回来。被逼无奈之下,陈雪兰和同伴开始尝试用小广告宣传加低价策略:别人装个操作系统收20元,他们就只收10元,上门服务也只加5元。低廉的收费和诚恳的态度,使他们的生意渐渐有了转机,“现在逐步改善了很多,最起码三四个人的工资够发了!”陈雪兰笑着说。
在创业孵化园开店的这段经历,让陈雪兰对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的店面在孵化园的最里面,这在选址上其实是比较吃亏的。”她说,像计算机类型的店,人家有需要才会来逛逛,如果闲着无聊的话,顾客喜欢逛的都是像衣服等小商品之类的店,因此位置顺序对客流量的多少就至关重要了。“如果不是亲自去做,也不会知道创业要考虑的因素那么多。”
风险对每一个初出茅庐创业的大学生都随时存在。开服装店的管存宝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去服装市场进货时的情形。由于对行情一点也不了解,结果拿货价格比别人高出不少,“看到别人店里的零售价和自己的进货价一样,第一笔生意就权当买教训了。”以后每次进货,管存宝不敢再大意冒失,不经过仔细考察了解,他绝不会轻易出手。
过去的几个月里,管存宝经历过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服装卖出时的喜悦,也体验过一天也没几个顾客时的烦躁。现在,他的小店经营状况已经步入正轨,平均一个月能收入四五千元,他还计划不久后,在校外开一家分店。不少同学得知后,纷纷向他讨教生意经。
“本来在学校里,觉得自己的能力不是很强,自从开店后,经常要到外面公司拿货,根据大家的喜好来自己设计服装、进货,感觉自己的胆量和对社会、市场情况的了解比以前强多了!”管存宝坦言,学校的创业实践教育,让他找到了人生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