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处世哲学:20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
7.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角色 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各自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做着每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是婴儿,是个受呵护的角色;我们上学后,扮演着学生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学习;当我们工作了,我们扮演着员工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努力工作,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我们结婚,我们扮演着爱人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享受爱情,呵护爱人与家庭;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扮演着父母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培育好下一代……每一个角色都赋予了我们特定的责任和内涵。"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入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后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 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来,产生了"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清,就会导致角色失调,必然对他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能清楚并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人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心理学上将角色失调,分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以及角色失败。 很多20几岁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对社会的认知,缺乏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生角色的内涵,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年轻人对社会角色认识得越清晰,越全面,才能越快速、越顺利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只有我们的角色越符合社会的期望,才能越好地立足于这个社会。 在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中,年轻人应该意识到,是时候将自己的学生角色转变成职业人的角色了。过去以学习为主,现在以工作为主。比如,很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追求自我实现、追求个人价值,但由于对社会认识不清,心高气傲,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单位安排的工作挑三拣四,小的事情看不上眼,不愿做,总想一鸣惊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过高,做事常常放不下身段,或是思想和行为幼稚,阻碍了自己很好地进入新的角色。于华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毕业后,于华到一家生产五金器材的工厂工作。带他的师傅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多次被评为厂里的先进模范工人,但于华总觉得师傅没什么了不起的--小学毕业文化,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只不过十几岁就当工人,经验丰富罢了。 有一天,于华调试了几台机器,便到了下班的时间。后来另一个车间有个机器需要调试一下,工人找到了他,他拒绝了,理由是他的工作已经完成了,说完他就快速地溜回了宿舍。后来,工人只好找他的师傅去调试机器。 第二天,师傅说到此事,本想教育他做事要主动,摆脱掉学校那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他却对师傅说:"你为什么不让其他人去调试啊,你都一把年纪了。"师傅立刻变了脸色,严厉地对他说:"如果自己都不干,还有什么资格让别人来干?你要是一直抱这种态度工作,就等着卷铺盖回家吧!" 自己一直是受到学校和家长宠爱的优秀生,怎么容得了师傅这样地数落,于是,于华跟师傅吵了起来,最后居然还撂挑子,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