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处世哲学:20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
我对母亲的这句话已经适应了,听到她说,"我不相信你……"就会马上去试试看。不仅如此,我还学上了母亲的这套"激励语",并无意地把它用在对别人的激励上去。我对这个女同学说"我不相信你能……",其实就是希望她试试看。然而,这个女同学听到的意思并非如此。她很自然地认为我不相信她,因为她认为我这句"我不相信你能……"之后的潜台词是:"你那么笨!"她本能地认为我在"攻击她"。 或许,这种对语句的不同解释,与一个人的认知有关,也与一个人的个性有关吧!经过女同学的那次提醒,我很慎重地去掉了那个我自己觉得很受用的口头禅,不再贸然对她使用,怕再次无意中伤害到她。 所以,对人说话,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程度,考虑到自己是否说得不恰当。避免自己的一句闲话引起强烈的瀑布心理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在谈话之前,了解对方的一些性格、习惯、谈话禁忌,以及把握说话的分寸。前面我们说过反射效应,不要以为自己不忌讳的东西,别人也不忌讳。对于一些过于敏感的沟通对象,更要注意这一点。一般来说,容易引起对方误会、强烈反感的话题主要有,对方的隐私、对方的伤心往事等。不要询问别人的隐私。
![第44节:一不小心说错话--瀑布心理效应(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342780118022.jpeg)
隐私是每个人内心最敏感的话题。隐私大多是那些难以启齿的,不便与人分享的事,当然不想让人知道。 康德曾经说过:"对男人来讲,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他愚蠢;对女人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她丑陋。"人们经常对自己的隐私非常在意,即使你是无意中问的,对方都会提高警惕,在心里想"你问这个干吗?""你是不是要调查我?"因此对你有戒备心理。说话时要考虑对方的个性与身份有很多年轻人说话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说,不懂得注意对方的个性和接受程度。对于那些生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的人,以及在心灵上有过创伤的人,我们对其说话要适当的谨慎,不要想到什么说什么,因为你所说的话,经过对方头脑加工,意思可能完全变样,甚至变得完全相反。正如我上面的那个同学,本来一句常人能接受的话,却碰到了她这么个敏感又自卑的人,所以刺痛了她,造成我和她关系的紧张。不要拿别人的缺陷说事。 俗语道"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人人都有各自的成长经历,都有自己的缺陷、弱点,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不堪回首的经历,这些都是他们不愿提及的"疮疤",是他们在社交场合极力隐藏和回避的。别人的缺陷,有些即使一眼能看出,也不要直白的作为谈话内容。比如,我们经常因为觉得自己和朋友的关系不错,而开玩笑"她走路像个鸭子一样,一跛一跛!""你的下嘴皮都快贴到下巴了!哈哈!"你以为朋友不会在意,其实他却很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