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奥菲欧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发展



     任何一门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绝非是艺术家凭空想象所成的。只有具备了艺术形式产生和发展的合适契机,并经过艺术家长期的思索和探索,在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艺术审美等基础上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音乐戏剧体裁,歌剧的产生及发展也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一般认为,巴洛克时期(Baroqu)(1600—1750)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不但诞生了歌剧,而且推动了歌剧的长足发展和空前繁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并使得歌剧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1.巴洛克时期

  自十七世纪始,伴随着欧洲大陆逐步进入资本主义的时期,音乐艺术领域也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从大约1600年(也有人认为从1580年前后)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和我们对任何历史时期的划分一样,对这个时期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关于‘巴洛克’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目前,第一种说法己被普遍接受,即认为baroque(巴洛克)这个法文词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第二种说法是卢梭提出的,他认为这个词出自意大利文barroco。这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指逻辑学的三段论(演绎法)中的一种牵强的论式。这两个词源都具有奇异和不自然的含义,只是第二种说法现已不再受到词源学家们的重视。”[1]尽管巴洛克一词在诞生之初含有诸如“怪异的”、“言过其实的”、“低级趣味的”等轻蔑性的贬低之意,但在20世纪出威尔夫林却为巴洛克一词重新定义,恢复了其名誉。尽管有文章基于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参杂了诸多不利于歌剧发展的因素而将其视为“歌剧的黑暗时代”[2],但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时期的歌剧的产生、发展、剧作家、歌剧作品及歌唱方式等,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歌剧发展对歌剧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奠定了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基础,在西方音乐史乃至整个艺术史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时代。

  2.歌剧在巴洛克时期诞生与发展的原因

  歌剧(Opera)诞生于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佛罗伦萨,是综合了戏剧、文学、舞台美术、表演、音乐的舞台艺术,最早称为音乐故事或音乐戏剧,它是“台词全部和大部分用人声演唱加上乐器伴奏的戏剧作品。”[3]歌剧最早可以溯源于希腊悲喜剧,并吸收了意大利幕间剧而成。歌剧产生于巴洛克时期绝非偶然,而是有自身原因、历史原因、审美观念影响等原因推动而产生的。

  歌剧体裁自身的发展。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时期,音乐、舞蹈和诗歌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当时的音乐风格,其音乐内容大多数反映的是希腊的神话故事。在巴洛克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提倡及艺术本身发展的需要,古希腊和古罗马风格的艺术得以重生,而在早期实践性的歌剧中,如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中就有很多关于古希腊神话的内容,这也是早期歌剧是融音乐、诗歌和戏剧表演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例证。

  历史环境的更新。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一般以一条旋律为主。而在中世纪时,宗教音乐占据着绝对统治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在感情上越来越不满足于冗长而繁杂的宗教音乐的旋律,亟需畅快和新格调的音乐来减少宗教音乐的压抑。而歌剧咏叹调的出现则十分适合当时人们的情感需要,人们透过它可以明晰地了解音乐所表达的丰富内容,正是由于这样的契机,巴洛克时期的主调音乐得以壮大和发展。

  科技和思想巨变的影响。巴洛克时期适值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而在思想领域又是文艺复兴过渡到启蒙运动。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矛盾异常尖锐、激烈,一方面,宗教战争的爆发带来了新的神学和哲学思维的巨变,出现了诸如笛卡尔、牛顿和伽利略等科学巨人,促进了巴洛克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进步的思想家高擎“人文主义”的大旗追求真理,继续跟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抗争,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空前繁荣,整个艺术领域充满了勃勃生机,涌现了如莫里哀、拉辛、鲁本斯和贝尼尼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为后来歌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艺术审美观念的影响。“巴洛克艺术总的特征是布局宏伟,细节雕琢,行文夸张、表现热情、色彩华丽、气势雄浑。”[4]这一时期的艺术充满了激情,想象力十足,形象动感,结构夸张,作品充满空间感与立体感,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在这种观念下,巴洛克的音乐艺术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音乐家们对于现实生活做出的多方面反应,音乐艺术风格也焕然一新,大小调体系、二部音乐结构等形式也得以确立。同时,以“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更新了审美观念,“运动”成为了音乐创作的焦点,音乐旋律的流动性和节奏运动贯穿于乐曲始终,欧洲近代音乐诸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等许多体裁初步形成,清唱剧和康塔塔等音乐体裁也已初具形式。这些对歌剧的产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音乐家和音乐机构的推动。16世纪末期,文艺复兴运动走向末期。佛罗伦萨的贵族Giovanni Bardi(1534—1612)伯爵组织成立了佛罗伦萨文艺社团(Camerata fiorentina),使该地区成为欧洲音乐艺术革新的中心。该社团中包括有Vincenzo Galilei(1520—1591)、Emilio de Cavalieri(1550—1602)、Jacopo Corsi(1561—1604)、Jacopo Peri(1561—1633)、Ottavio Rinuccini(1562—1621)等艺术家和诗人。而Vincenzo Galilei撰写的《古代音乐与理论音乐》阐释了新的音乐观点,其后Jacopo Peri《达芙妮》(Dafne)、《犹丽狄西》(Euridice)以及Emilio de Cavalieri的“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 e di corpo”《精神与躯体的表现》的创作和演出成功,该种形式的音乐以固定的格式而定型,歌剧由此产生。其后的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则是对歌剧事业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作曲家,他成功地将自己情感投入到歌剧创作中来,并在景象描绘、声乐表现手法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歌剧进入了成熟期。而随后,在意大利和德国产生了诸如学院、唱诗班和威尼斯的慈爱院等音乐机构,这些机构为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打破了音乐为贵族垄断的历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音乐的需求。

  3.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发展

  歌剧在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国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歌剧作品。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的中心转移过程,在期间产生了诸多作曲大师和经典作品。

  早期的歌剧艺术最初的创作题材都是取自于诸如圣经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由于表演局限于宫廷内,导致歌剧创作者不得不将作品欣赏品味定位于贵族们身上,这极大低限制了歌剧的最初发展。而在1600年佛罗伦萨上演的Jacopo Peri的《达芙妮》(Dafne)、《犹丽狄西》(Euridice)则形成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式的田园风格。但此后的三十年内佛罗伦萨歌剧陷入低谷,歌剧中心开始向罗马转移。由于地域原因,罗马歌剧宗教色彩浓厚,场面奢侈富丽,与佛罗伦萨的田园风格大相径庭,歌剧创作题材也局限于神话剧和圣人剧。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是多梅尼科·马佐基(Domenico Mazoki)创作的《阿多内的锁链》在罗马上演,该剧是典型的罗马式风格的歌剧。

  其后,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歌剧艺术推向成熟。“1590年至1621年,出任曼图亚公爵的乐师、乐长,此间创作上演了歌剧《奥菲欧》(1607年)和《阿丽安娜》(1608年),1612年到威尼斯,翌年任马可大教堂乐长。他在威尼斯生活了30年,直至以76岁高龄去世。在此期间,他为教堂和歌剧院创作了约10部歌剧,其中包括《唐克雷蒂与克罗琳达之战》(1624年)、《尤利西斯回乡记》(1641年),他于75岁高龄时创作的《波佩娅封后记》堪称经典之作,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与音乐形象的塑造上,胜过他以前的任何作品,并成为17世纪的歌剧杰作。”[5]是不容置疑的歌剧大师。需要指出的是,《奥菲欧》是蒙特威尔第的第一首、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剧是一部五幕歌剧,以悲剧结局,他运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歌剧的模仿美、运动美、对比美和激情美,是歌剧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作。因此,“蒙特威尔第在歌剧创作方面的种种贡献,使歌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并使他不仅成为意大利歌剧的杰出作曲家,同时也成为 17世纪整个欧洲的伟大的作曲家。” [6]

 歌剧奥菲欧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发展
  17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歌剧活动中心转移到了威尼斯。皮特罗·弗朗西斯科·卡瓦利(Pietro Francesco Cavalli,1602—167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共创作了33部歌剧,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威尼斯上演。在他的著作中,以《奥尔明多》(1644年)、《基亚逊》(1649年)和《卡利斯托》(1651年)为其代表作,而这些作品在1660一1670年都是意大利歌剧的保留的经典剧目。

  17世纪八十年代,那不勒斯成为了意大利的歌剧中心。这一时期的歌剧幽默、明快、富有活力并注重歌剧优美典雅的外在形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其创作理念是用音乐来表现歌剧,在歌剧中将音乐置于核心地位。他一生著作颇丰,一共创作了115部歌剧,其中以《无知的过错》(1679年)、《真诚的爱情》(1680)和《光荣的胜利》(1718年)为其代表作。

  巴洛克时期德国和法国的歌剧发展。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音乐以海因里希·许茨、巴赫、亨德尔和泰勒曼为代表,他们在吸收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新音乐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海因里希·许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在1609年远赴意大利学艺,师从乔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1627年他写了第一部德国歌剧《达夫内》(Dafne),1638年创作了德国首部舞剧《奥尔甫斯与欧里狄克》。他将意大利风格植入德国的复调音乐之中,创作了包括《大卫诗篇》、《耶稣复活的故事》、《马太受难曲》(1665—1666)、《基督临终七言》(1645)等多首受难曲,为巴洛克晚期的德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年)是巴洛克时期德意志音乐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其音乐风格受意大利歌剧影响,作品以歌剧和清唱剧音乐为主。在他诸多的作品中,包括有46部歌剧,其中《阿尔米拉》、《尼罗》和《阿格里皮娜》等都饱受赞誉,是巴洛克时期德意志歌剧的重要代表作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年)的德意志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集巴洛克音乐、西欧各民族精华于一体,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巴赫本人一生信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其音乐作品显得生气勃勃,并饶有人情趣味。巴赫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乐器因素,这也为后来古典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巴赫一生作品无数,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140首其它前奏曲等,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都是世界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巨作。

  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也是这一时期德意志歌剧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注重民众的需求,创作突出主调音乐,他还是一位成功的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包括《坚忍的苏格拉底》等40部歌剧,促进了音乐从巴洛克时期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

  巴洛克时期法国的歌剧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法国歌剧在摆脱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蓬勃发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吕利和拉莫。   让-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出生于佛罗伦萨,在1661年加入法国籍,是法国歌剧的创始者。他的歌剧以《阿尔西斯特》、《爱神与酒神的节日》为代表,创造出了“抒情悲剧”(Tragedie 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这种歌剧简洁明晰、旋律优美,舞蹈性很强。他的歌剧采用“慢-快-慢”法国式序曲,注重华丽服饰,以法语作为文本基础,演唱时多用宣叙调,绝少使用咏叹调。

  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在继承吕利歌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将法国法国戏剧音乐的装饰性和娱乐性发推向顶峰,在和声处理上使用减七和弦,拉莫的代表作主要有《卡斯托与波鲁》《达达努斯》,《易波利与阿利希》等,同时还 著有《和声学》、《音乐理论新体系》、《和声的产生》等声乐学著作,成为近代和声理论的基础,他是法国歌剧领域吕利的后继者。

  巴洛克时期英国的歌剧发展。英国歌剧深受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影响。英国的音乐艺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话剧艺术和假面剧(masque)艺术为基础,综合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围攻罗斯特》(1656)是英国第一部歌剧。普赛尔(H Purcell,1659—1695)是英国歌剧的代表,他一生共为四十多部戏剧配乐,他的作品热情生动、语言简练,《狄朵与埃涅阿斯》是其代表作品,也是巴洛克时期英国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佩普什(J.C.Pepusch,1667—1752)是英国歌剧的另一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乞丐歌剧》是英国最早的民谣歌剧。

  4.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声乐作品风格特征与声乐技术发展

  巴洛克时期歌剧在音乐节奏、伴奏、装饰性、音质及咏叹调演变方面都形成了固定的风格,美声唱法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完善。

  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声乐作品风格特征:节奏的工整性。在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中,在完整的乐段结构中都包含有精准的节奏。节拍一旦以某种起拍后,至始至终都须保持这一稳定节奏,决不允许随意抢拍或拖拍等,必须保持工整严谨的巴洛克音乐的庄严风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咏叹调中的AB段落对比中,也要注意在速度上要保持在稳定的巴洛克音乐步伐内,除非有作曲家明确标注外,否则不能出现非常强烈的对比。

  优美的音质。在巴洛克时期,许多声乐大师已经非常注意并且获得了美声唱法的音质。所谓美声唱法之“美”便在于其明亮、丰满、磁性而松弛圆润的音质。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不但要用纯净、透明的音色来演绎,更要努力控制泛音来保持声音的连贯,使之有宁静、流畅的巴洛克气息。

  声乐作品的伴奏。“数字低音”是巴洛克时期歌剧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追求线条的旋律和清晰的低音,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声乐作品几乎都用和弦伴奏织体来达到与旋律和节奏的同步,最终使音乐的形象更加鲜明。

  咏叹调的演变。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中一般都有着大量的角色和复杂的情节,每部歌剧中甚至都有几十首咏叹调。依照巴洛克歌剧的声乐风格惯例,每一首咏叹调都明确地代表着歌剧中一个人物,因此咏叹调是不可随意升降调和更改声部的,例如在《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若由女中音来演绎,就必须要降调才能演唱,这样就会使得人物特征完全被改变。但就顺应时代发展来说,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咏叹调却可以演变成训练声部的声乐作品。

  音乐的装饰性。装饰性是巴洛克时期标志性的风格特征。“装饰是巴洛克时期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当时的观点,它与音乐的关系犹如衣服对于人体。”[7]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一般都会用到装饰音这种技法,它包含有基本音和用以装饰的基本音两部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对装饰音的运用方式繁多,包括有重复、对比、倒置等等。而作曲中的装饰技术主要有装饰音和减值装饰,具体方式主要是在作品中的快速阶式跑动和大量花腔走句等。

  巴洛克时期声乐技术概况。“美声歌唱”(Belcanio)是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和歌剧的歌唱风格,其本意是“美妙的歌唱”,原意是指的歌唱风格而非技法。通说认为,美声歌唱应“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音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于感情。”[8]这一唱法起源于16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期,在巴洛克时期盛行和完善。

  在《新音乐》一书中,卡契尼 (Gliulio Caccini)阐释了歌唱的技巧,其中包含有深入理解歌词、气息控制、节奏和音准训练、打造中音区基础、重视装饰音等,这表明当时的声乐技巧已趋于成熟。而随着这一时期声乐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如在歌剧咏叹调就要求演唱者有更高的歌唱技术去表现,我们仅从作品中便可窥见当时歌唱技术的发展程度。就歌剧歌唱技法来看,在巴洛克时期除“关闭”(Close)唱法外,几乎所有声乐技术都已臻于完善。此外,阉人歌唱家所创造的突破人类极限的唱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时期,“巴洛克时期又是一个特殊的歌唱时期,因为阉人歌唱家独占鳌头,他们统治了歌剧舞台约两个世纪,对巴洛克时期歌剧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对美声歌唱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9]对于此种唱法,我们唯有不断整理并勤于学习,以追求那极致而又完美的声音。

  在巴洛克时期,歌剧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和外在发展的条件。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在歌剧史乃至音乐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但产生了多位耀眼的作曲家,并创作出了浩如烟海的划时代的歌剧巨作,促进了歌剧的繁荣和发展,并为后期音乐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对这一时期的歌剧进行更为详细的梳理、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我们歌剧工作者依然任重而道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4605.html

更多阅读

巴洛克建筑和巴洛克音乐 德国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和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是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艺术中居统治地位的风格和流派。“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英语为baroque),原义是不规则的、有缺陷的珍珠。后作为术语进入艺

转载:意大利建筑风格:哥特拜占庭罗马式巴洛克式

意大利建筑风格 简介 哥特 拜占庭 罗马式 巴洛克式(一)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简介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 baroque art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巴洛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1)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

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区别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比较华丽,宏伟,热情奔放;洛可可艺术比较小巧纤雅。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

声明:《歌剧奥菲欧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发展》为网友半疯半骚半风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