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暑假里,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的20名大学生开展了一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当15天“保姆”。
“80后”大学生为什么要自讨苦吃?他们能否胜任保姆工作?在体验保姆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又收获了什么?
开始感觉很新鲜
7月8日,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东裕社区举行了一场大学生保姆双向选择招聘会,来自浙师大的20名大学生现场接受挑选,吸引了100多位居民前来咨询,当天就签下18份用工合同。直到第二天,仍有居民前来联系。
引起居民兴趣的不只是每小时5元的超低收费,还在于这些“保姆”普遍拥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多才多艺,获得过奖学金的也不在少数。
“每小时5元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收费,主要希望让大家感受一种高素质的服务。”带队老师徐贤说。
据了解,这20名大学生是经过层层选拔产生的。暑假前,这项活动引来了浙师大数理信息学院150多名大学生报名,最终胜出者除了学习成绩好、有一定专长外,还要求动手能力强,有做家务的习惯,并接受了为期两个星期的专业培训。
很多大学生表示,做保姆很新鲜,他们希望通过体验保姆的工作,锻炼自己吃苦的精神。
当好保姆并不容易
与普通家教不同的是,大学生保姆除了做饭、打扫卫生外,还要帮客户修电脑、陪护老人,给孩子温习功课、进行心理辅导等。
当好保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雇主家的头几天最为困难,因为大学生要尝试接触自己以前不认识的人,熟悉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脾气性格。在这个过程中,不少队员有过受挫“碰壁”的经历。
队员王璐婷说,当初报名参加这次活动时,心里充满了热情。真正开始服务之后,因为家政能力不足、雇主不理解等种种原因,她觉得这是一份乏味的工作。
不过,即使遭遇困难,队员们依然在坚持。队员林雅服务的是一户女主人行动不便的家庭,除了照顾孩子的学业,她还要为女主人分担大部分家务。因为肯吃苦,她赢得了这户人家的肯定。“雅雅很乖巧,经常给我按摩,陪我聊天,我像多了个女儿一样。”雇主胡阿姨赞不绝口地说。
在理解与不解中接受磨炼
在实践活动前,一些队员的父母表示反对。他们说,孩子是个大学生,要出去当保姆,太丢面子了。
面对他人的议论与不解,有两名队员最终选择了离队,不过其余20名队员赢得了家人和亲友的支持。“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什么天之骄子,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工作,不正是现在所提倡的吗!”队员蔡淑建认为,不但是大学生自己,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职业不分贵贱,做保姆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队员李珺的工作主要是陪孩子玩,辅导孩子学英语,中午做一顿饭。她说:“真正的人才应该具备全面的素质,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60%的队员明确表示,自己今后不可能从事保姆工作,不过他们希望在半个月的实践中磨炼自己,以便修正自己的就业观,这也是这次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创业计划有望变成现实
此次“大学生保姆”社会实践活动构想,来源于一份创业计划书,曾在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上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今年暑假,他们尝试把创业理念转变成创业行动。
“各高校都在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实践队伍负责人倪俊杰说,家政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0后”大学生保姆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综合素养,更善于和客户交流,他们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高收入人群,只要产品和服务过关,完全可以赢得市场。
校方对大学生的做法表示支持,数理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建鹏说:“不少大学生有创业的心,却找不到创业的路。以暑期实践试水自己的创业计划,可以为创业梦想提供一个实现的机会。”
大学生们表示,他们将继续做市场调查,进行各种尝试。“结合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拿出一份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创业计划书,申请创业基金,再联系合适的风险投资商,与省内知名的家政服务公司合作,这是我们实践结束之后要努力的方向。”倪俊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