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瑞馥:为什么富士活了下来 对于深处转型和变革环境下的中国企业来说,研究柯达和富士的案例或许能带来很多启发。在中国经营报社第十一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瑞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解读了当时富士强势变革并最终活下来的原因。 联想到富士CEO古森重隆最近在日本出版的新书——《魂的经营》,或许社会责任就是企业经营中重要的灵魂之一,得益于这种社会责任之魂,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富士,并享受到新技术之于社会生活带来的进步。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哪些形式,从责任到战略,中间是如何发展的? 徐瑞馥:我觉得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是,一个企业在社会上发展,避免不了要应用到社会各种资源,不管来自人力资源也好,自然资源也好,企业经营都要从社会上取得这些东西,所以当企业有发展,有盈利时,就要回报社会,这是企业要有责任的一种体现。 另外,对促进社会进步来讲,企业也应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其他层面上,新的技术研究出来,就要用它来推动整个的社会进步,要为地球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以富士来看,我们原来的主业是做胶片的,现在富士胶片还是叫富士胶片,但集团的业务已经非常多元化的,包含医疗、影像、印刷、材料、生命科学等都有业务,是一个综合性企业了。而富士也在技术环境的变革之下成功转型。 企业之所以能做这样的变革,就是因为我们在胶片业的黄金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数码技术的研发,而这得益于我们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日本企业倾向于以长期眼光思考问题并采取行动,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我们认为正直、有良心、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很早就在探索数码技术民用化的路径,这为后来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中国经营报》:能不能具体谈谈,富士成功转型背后,与其社会责任有什么关系? 徐瑞馥:这可能要追溯到日本文化,日本是一个岛国,有限的资源让它非常具有危机意识,所以好多事情未雨绸缪,这也是富士胶片公司在数码化的浪潮冲击之下,可以生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富士山是活火山吗 为什么富士活了下来](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384487083968.jpeg)
大家知道现在已经没人再用胶卷拍照了,那我们靠什么生存?这其实是十几年前我们就思考的问题。我们的(胶片)业务在2000年的时候,销售业绩高到甚至超过美国的公司,全球拥有几万名员工,众多商业合作伙伴客户,当柯达一步步走向破产的时候,我们的CEO觉得两个肩上都沉甸甸的,因为富士的未来关系到这些员工和客户的命运,当时他说必须要找出出路。 但是,出路在哪里,阻止技术发展是不可能的,技术进步是自然规律,企业不能去阻挡技术进步,只能顺应这个变化,当然,调整产业规模也能适应这一变化,但缩小企业规模就不能再维持那么多员工的生计,富士的社会责任感觉到不应该这样做,因此要寻找新的出路。 需要提及的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富士就已经开始研究数码技术今后在民用摄影方面会有怎样的应用,同时自己去开发数码相机核心部件做好应对的准备,这跟上面说的一样,是一种基于技术使命感的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