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变革时代与我们的心态:我们不可以浮躁》
某日报报道,某图书市场上,一套函套式包装的《四书五经》,其纸质盒子封面足有8开大,揭开两层盖子,发现里面还有一个用瓦楞纸隔出上下两层的长方形盒子,上层是一套4册线装书,下层是一块1厘米厚的泡沫板,似乎是为了增加书的厚度。整套书重2.7公斤,其包装就达1.4公斤,比书还重0.1公斤。

类似这样的"大部头"比比皆是,只要逛一逛如今的大小书店,就可以看到许多经典著作都披上了撩人眼目的"豪华外衣",如此"过度包装",还真让人弄不明白:这究竟是卖书还是卖包装? 人所共知,书籍是传播知识文化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书有好的内容,有深刻的内涵、精湛的文字,倘再配以精美适当的装帧形式,那自然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意义上看,这种包装是必不可少的。 但现在不少出版社却在书籍之外的另一种"包装"上争华竞奢,如此煞费苦心图的啥?不外乎某种书有了豪华包装,就可以卖个好价钱,赚进大把大把的银子。急功近利的眼光,使得一些出版社和经销商贪大求洋,甚至包括一些作者也纷纷参与其中,早已淡忘了出版图书的社会责任感。从表面上看,出版这些豪华包装的图书,似乎很重视知识、重视学术价值,其实,其社会取向正是一种学术和知识的贬值。一本书的价值倘若需要其包装来提升,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 引人深思的是,这种"过度包装"的豪华型图书又恰恰迎合了一些人的某种畸形文化消费心态。某些购书者尤其是公款消费者,他们认为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摆上几套"大部头",就能显示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其本意并不在书,不过装潢门面而已。就像古代一则"买椟还珠"寓言所说的那样,珠宝商将一颗宝珠放在薰得芳香袭人的木兰木做的匣子里,一位郑国人竟然不识那颗宝珠的价值,反而看中了装宝珠的漂亮匣子,把匣子买了下来而退还了宝珠。现在一些人热衷于"豪华精装本",虽然不至于傻到只要一个漂亮的空盒子,但过分注重外在包装奢华的"大部头",甚至借此以壮行色,附庸风雅,你能说他真正懂得书的价值吗? 从商品的供求规律来看,有求必有供,畸形的文化消费需求,必然催生"过度包装"。曾几何时,出版界一窝蜂地出版各种"豪华精装本",过多过滥地生产,不但败坏了社会文化风气,而且由于这些"大部头"的外包装材料基本上是采用纸板和纸,因此消耗了大量森林资源。有专家对上述印数为8000套的"豪华精装本"《四书五经》作过测算:一套书的包装材料至少消耗了0.7公斤即0.0008立方米木材,8000套共消耗6.4立方米木材,相当于约20棵直径20厘米、高10米的大树。据了解,这样的大树需要10年至20年才能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