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个中国女孩的成长轨迹:我在美国读本科》
我的室友苏卡妮娅 我住在校园里的尼克森(Nicholson Apartments)社区的学生公寓。我的室友是一位印度女孩儿,她的名字叫苏卡妮娅(Sukanya)。她的皮肤是深棕色的,大而明亮的眼睛闪动在卷卷的长睫毛间。平日里和人交往时,她的快言快语和爽朗伶俐的笑声,总叫人感到很惬意。到晚上要睡觉时,她总是把头发辫成两只麻花辫子,在说一声"Good Night!"后,就像个小女孩儿一样蹦跳笑闹着跑到房间里去睡觉。她像我的姐姐一样,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我和苏卡妮娅的尼克森社区,到处都是枝繁叶茂的橡树,终年常绿。 在尼克森,所有学生公寓的房子并不高,只有两层。墙身是粉红色的砖,第二层则带有一条长长的露天人行穿廊。房子和房子之间的空地上,有绿色的草坪、橡树和用石块铺成的窄窄的小路。那青草地上总是铺着一层橡树的叶子,或者是不知道哪里来的褐色的松针,深深浅浅的颜色,像一幅油画儿。 走在镶嵌在绿色草坪中的小路上,橡树枝干掩映,在不远的空地上,还有几架秋千和转马。再往远走一点儿,隔了一条铁路,那就是离我们不远的密西西比河。走到河岸边,还有广阔的牧场,能看见远处点缀着的牛和马。 在温热而明朗的阳光下,站在河堤上,那宽阔涌动的密西西比河散发的味道,那空气里溢满了的青草味道,总是挟带着有如家乡哈尔滨松花江一样的温馨的味道。站在河堤上,向远处的尼克森眺望的时候,尼克森那粉红色的砖墙看不见了,秋千看不见了,转马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连成一片的橡树茂盛的冠盖,一直连到天边。在连绵起伏的冠盖缝隙里,唯一能看见的,就是校园里高耸的二战纪念塔的塔尖和钟楼了。 苏卡妮娅比我大三岁,读的是英美文学博士,专攻的方向是后殖民主义文学。她的家乡在印度的属西孟加拉(West Bengal)的加尔格达,是著名印度文学家泰戈尔的故乡。苏卡妮娅的一家人,爸爸、妈妈和妹妹,都是极善良和博爱的人。 第一次见到苏卡尼娅的时候,我正念大一下学期,她是我的邻居。那时,听说邻居家新搬进来一个印度女孩儿,她的爸爸妈妈和妹妹,一家子都从印度送她到美国来上学,感觉到了她们家庭是那样的温馨。从那以后,每天便能看见梳着一条麻花儿辫子的这个印度女孩儿,不是大声地跟家里人说话,便是在提水、浇花儿,或者正赶上她出去晾洗好的衣服。记得是一个周末,还没到中午呢,我正猫在房间里写作业,就听见有人在大声地敲门。以为是邮递员来送快件,我扔下笔,跑出去看,门刚打开一条缝儿,就有个女孩把头伸进来,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好奇又友好地盯着我,"你好,我是苏卡妮娅,以后我们是邻居了。"也许是看见我愣愣的样子,接着,她咯咯地笑着,然后就跑掉了。后来几天的每个早晨上课之前,路过邻居家,都能看见苏卡妮娅家里已经在做早饭了,香喷喷的,辣辣的……苏卡妮娅的爸爸妈妈叫住正要下楼的我,塞给我一只香蕉,叫我路上吃。再后来,我每天都往苏卡妮娅家里跑,好奇地看着他们做着印度的饭,还有听他们讲着印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