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语见真谛点破人生:听听老子怎么说》
老子的这段话又与他"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相契合了。按照这样的治理国家的方式,就可以达到《道德经》中所说的"其政闷闷,其民醇醇。"(意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平实宽松,它的人民就朴实而敦厚。)否则,就只能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严苛而细致,它的人民就尖酸刻薄。)了。 "烹小鲜"的方法确定了还要讲求策略。对于被放在油锅里的小鲜来说,被烹无疑是一个受煎熬的过程。而对于烹小鲜的人来说,也应该顾及小鱼的感受,文火慢煮,使其心甘情愿被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烹者与被烹者各得其所。 面对自然无为的芸芸众生,统治者也应该像烹小鲜一样,使人民乐于遵循国家政策,双方达成双赢。老子还告诉统治者,如果可以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么就是遵循以道治理天下。因此,鬼怪不会伤害人,神也不会伤害人,圣人也不会伤害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不伤害。国家不必劳师动众压迫人民,百姓也不会费尽心机作乱犯上,统治者和人民的利益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 "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治理国家非常简单,就像煎小鱼一样。"不免有失偏颇。"烹小鲜"也不是看一眼就能掌握,要亲手做过之后才明白其中的技巧。经过若干次亲身体会,对整个工作流程熟悉之后,"烹小鲜"便真的变得简单起来。但这时的简单已经与开始时的简单不可同日而语了,正像《道德经》开首第一句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五节 "无为"与"不为"

提到"无为而治"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老子的哲学。但是老子为什么会提倡这样的学说呢?这恐怕得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说起了。 虽然春秋时期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但是原始社会的各种习俗和风尚仍然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跟随奴隶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的法律和典章制度其实是在掩饰社会的黑暗。统治者一方面宣扬尊崇仁义道德和忠孝礼仪,一方面又制造着阴险奸诈和凶狠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