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GMP修订稿或提高门槛
若通过,药企硬件改造需千亿 王蔚佳 “原计划2009年年底推出的药品GMP将在今年一季度公布,预计新规范的实施将使全国至少500家经营乏力的中小企业关停,合规企业仅硬件投入就需2000亿~3000亿元。”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上述消息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在北京大学“2010药物质量与全球竞争力国际研讨会”上公布的。 “开了几十次会,终于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把GMP修订稿报到了法规司,完成了技术层面的工作。”该负责人透露。 更注重产品上市后动态监管 不同于1998年版GMP强调设备、厂房等硬件规范,国家药监局多次公开强调,即将推出的2010年版将更注重对企业产品上市后的持续、动态监管,更强调管理、人员等“软件”控制。 该负责人同时在会上指出,由于对质量管理的要求加强,以企业目前平均5%的质控技术人数来看,距国际平均15%的水平相去甚远,总体估算,生产企业质量管控人员需增加一倍,在10万人左右,而这一部分不得不花的人力成本也将是一个“大数字”。 中国医药(26.30,-0.45,-1.68%)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专家办主任李磊曾对上一轮国家GMP认证进行多次调研,他估算,上一轮GMP全国制药企业投入总资金为1500亿元左右,其中30%来自银行贷款。 此前,通过强制推行1998年修订版GMP,中国已将全国药品制剂和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总数从6000余家淘汰至4700家上下。 事实上,由于牵扯广泛、影响巨大,自推出以来,GMP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生死——1998年国家药监局成立以来,GMP就成为制药企业必须跨越的门槛——未取得GMP认证的企业无法获得生产许可证,也就没有“出生证”。 而当年另一个现实是,由于盲目上马和标准不严,2004年GMP强制认证也造成了医药工业产能的大量闲置。 鉴于此,国家药监局表示,此次GMP在目标产业整合的同时,也将慎重考虑集中认证的推行——“初步设想是,新建厂房和车间需要按照新GMP实行,旧有厂房等改造将有2年左右的过渡期。”国家药监局安监司负责人在此前一次行业论坛上表示。 为进入国际市场作准备 事实上,对中国制药工业日渐加速的两极分化来说,虽然新版GMP裹挟着压力即将呼啸而来,但带给处在两极的企业和医药行业来说,马太效应依然显而易见。 由于产品大多出口,在2004年GMP强制认证时,江苏某上市企业就已经超前“提高了标准”,该企业高管告诉《第一财经日报》:“GMP就是应该‘就高不就低’,国内和欧盟、美国FDA接轨是早晚的事,当时我们条件允许,所以不少生产线的硬件改造都是按照美国标准实施的。” 尽管已经成长为国内第一梯队的医药企业,但该负责人表示,按照最后一次网上征求意见公布的新版GMP内容,该企业还是有一些生产线和车间需要硬件改造,“粗略估计,也需要1000万~2000万元上下的投入”。 而他认为,这样的投入,对大量目前仅能简单维持的中小企业来说,恐怕很难负担——“如果这次相关部门能够严格执行,倒下的企业绝对不止500家。” 浙江海正药业(24.38,-0.13,-0.53%)(600267.SH)走的也是外向型的发展道路,目前已有37种原料药通过FDA和欧盟认证,6个制剂取得了国际认证。海正药业总经理助理朱康勤告诉记者:“对于国内发展较好的企业来说,不少生产线都已经在最近几年主动提升到了欧美标准,因为要出口国际市场,标准不一致,如果别人不认同,我们根本走不出去。” 而这一点,也是此次国家药监局坚持提高GMP标准的用意所在,“让我国的药品生产得到国际认可,让更多的中国制药进入国际市场。”国家药监局安监司负责人指出。 石家庄制药集团今年3月将有3个生产车间迎接FDA现场核查,董事长蔡东晨坦陈:“以前我们就觉得设备先进、生产线上好的、贵的就行了,但现在和FDA的官员接触下来才发现,对GMP来说,更核心的精神在于动态监管和全程监管的理念。”而他认为,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推广GMP的道路还很长,也将会非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