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最后的决赛,成了宋文明和周宇之间的PK,这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宋文明和周宇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创业者代表,他们之间的竞争总是让我们联想到一个问题———中国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创业者?
先看周宇。“土狼”是他的绰号,非常形象,在中国苍苍莽莽的大地上,有一大批像周宇这样的创业者,无论背景、学识、资本,起点都不高,从打工做起,不断积累资本、经验和智慧,然后凭着自己的激情和感染力“揭竿而起”,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始创业;并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热情、诚信、无私、勤奋)和努力带领团队获得一定的成功。 周宇的突出优势在于其坚忍不拔和愈挫愈勇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不知鼓励了多少个正走在创业道路上的人,给他们信心和勇气。 但是,在周宇身上也存在很多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使他无法成为这个时代《赢在中国》的领军人物。 第一,境界不够高远,开始创业的目的大多以解决自己生存和团队生存为主,很难站在国家、民族、产业的高度来定位,对商机的把握还不够长远。周宇在卖红酒的实战中对中粮集团的销售经理说“要都有我这个能力你们集团还不发死了”,得到的回答却是“会乱死的”。 第二,尚未实现自己的角色转变,不具备对大型组织的驾驭能力。周宇告诉记者,公司碰到困境的时候就是两年前引进了职业经理人的时候。这说明他的创业经历不能提供与高素质合作伙伴共事的经验,而总是习惯于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工作状态。这就使得公司文化过于强调个人能力,并且自然地认为身先士卒是作为统帅的美德;而如果驾驭一个大型组织,只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就是把团队的力量都调动起来也是不够的,而是需要一个合理的人员结构,并发挥各方面人才的智慧,这就像张瑞敏说的,“三等人尽己之力,二等人尽人之力,一等人尽人之智”。 再看宋文明。其实周宇经历的,宋文明都经历过了,只不过用的时间短了一些,发展的快了一些;他第一次创业的企业已经被财团收购,并成功上市,这是他的第二次创业。在解决了生存和富裕之后还能继续去创业,这恰恰说明了宋文明身上的激情。 美国学者爱迪思提出过一个企业生命理论,他认为一个企业的成长就像人的成长,都会经历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等典型时期。企业在孕育期,往往是受到企业家精神的拉动,周宇就是个典型;而企业一旦诞生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要想进入盛年期的话,必须依靠领导人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和长远的眼光。 但宋文明的创业告诉了我们另外一条路径,那就是直接从领导人的思路起步。在《赢在中国》中的表现,以及第二次创业的合作者架构,证明宋文明已经实现了自我角色的转变,证明自己已经不再是奋斗的目标,而是发挥团队的才智去完成既有价值,又有意义的事业才是最终目的。 如何评价宋文明和周宇,关键看栏目的宗旨,以及评委看问题的角度。评委郭广昌对二人有一个经典的评述:“我觉得从他们两位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得以前自己更像周宇,现在更像宋文明。”如果选CEO,选高层次的创业者,当然是宋文明;如果从弘扬创业精神,鼓励最基层年轻人创业的角度来看,周宇当然更具有感召力。 记者所见,两人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中国———现实中国和未来中国。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两类人都需要。现实中,中国在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都会需要周宇这样的创业者,但从长远看,更需要像宋文明这样实现了角色转变的新生代力量,他们可以将中国放到世界范围内进行定位,然后找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价值可以交叉的商业模式,这种创业更具备可持续性,更具备社会意义,更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当然,要是能把二者合而为一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