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杭州,有一点感触很深:杭州的书店很多,大街小巷每走几步就可能遇上一家。目前书的价格比较贵,这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想买而买不起。幸好,特价书店能够减少这种痛苦。因此对笔者来说,骑车沿路逛逛特价书店实在是一种休闲乐趣。 □□在杭州,笔者常去的特价书店不止10家,生意无一不是红火热闹。50平方米左右的书店里,顾客摩肩接踵。一天出售的书有数百本,与相同面积的其他书店形成鲜明对比。
□□价低是个宝
□□说起特价书店红火的主因,可谓妇孺皆知:特价书价格较低,有固定的顾客。尽管从事出版和图书经营的人认为现在的书价并不高,但是文化消费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奢侈消费。一般的工薪阶层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既要买房,又要装修,还要养老养小,根本不能在文化消费上作大量的支出。学生就更不用说了,自己处于消费远高于生产的阶段,根本买不起原价书。有着这样两大顾客群,特价书店要不火都难。 □□对特价书店经营者来说,投资少,利润大。约为50平方米的店面,即能容纳约20万码洋的图书量。月租金约2000元,保证金、押金约10000元,书架约5000元,证照和各种费用约5000元,特价书进货款总额约60000元,总投资额约80000元。特价图书进货成本很低,毛利率达80%以上。正常情况下估算,日均零售为3000元,则每日实收金额为上千元,一个月毛利数万元。除支付工人工资、租金、水电及其他各项费用外,每月纯利润也有上万元。而且书店只要不进盗版书,不进质量差、价格高、时间性强的书,风险就很低。正如书店经营者说,图书经营是永久性的、商机无限的商业,因为作为文化的载体的图书的经营是不会过时的。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中国加入WTO,图书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也为特价书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充实的货源。 □□好书也不少 □□特价书虽然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好书。在一般人看来,特价书的质量都是很差的,其实不然。 □□以笔者为例,每星期去一趟特价书店,每次都要花30到50元,可以买到经济类、学术类书籍近10本,而且有些书在其他书店已经买不到了。许多文学类、生活类书籍经常在新书出来不久就上架了,买书者只要稍晚一点就可以买到同样的好书,因为这种畅销书几个月后在出版社就变成了积压库存。 □□有人分析,特价书的存在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真正的库存书。二是高定价低折扣来迷惑顾客。三是盗版书。业内人士都很清楚,出版社的库存量是很大的。对这些书的处理,低价总比当废纸好,出版社的行为有点类似于公共的悲剧,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并不一致。对于后两种可能性,不能否认存在,但比较少,因为大多数买书人可以根据其他书店对应价格和书籍质量做出合理的判断。 □□特价影响大 □□特价书对书市冲击很大。读者对图书这几年定得偏高的价格出现了信任危机,都期待着新书降价时再去买,导致书籍销售不景气,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书越卖不出,特价书越红火;特价书越红火,书店越不景气。□□特价书还影响了出版社和批发商、零售商的社会关系。批发商、零售商按6到7折的价格进货后不久,出版社就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特价书经营者。零售商、批发商和特价书店以悬殊价格竞争,极大地损害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利益。 □□特价书的存在还使折扣成风。出版社在成本不能降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提高价格来兑现折扣,使高价和折扣陷入恶性循环。这种后果很大程度上是出版社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是每家出版社追求小团体利益最大化而造成的整个行业不景气。 □□管理不可少 □□从各方面来看,特价书超市真可谓是一个奇怪的市场。要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但禁止特价书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或者说禁止的成本很高。有需求就有市场。特价书的出现对许多群体是有利的,而且是由出版社本身引起的。从出版社个体角度来说也是“自愿”的,出版社未必赞成禁止。只有规范管理才是惟一可行的。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强特价书货源管理,这本身就与打击盗版是一致的。它符合出版社、特价书店经营商、读者、国家等多方面的利益,这项工作应由社会各界一起来努力。另一方面,出版社应该加强管理,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书的价格,这样会增加销售量从而增加利润。同时做好图书的宣传工作,鼓励消费者买新书、正版书。图书出版和书市的行业自律也很重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出版社应该避免短期行为和短浅目光,否则不良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担。文化不仅仅应该是产业,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有关图书出版管理、市场秩序、经营资格等方面的职能部门也应该在规范市场、保持规则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只有从各方面着手,书市才能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