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22周 瓦拉赫效应:找到发挥自己潜能的优势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优势而非劣势中获得成功。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8226;瓦拉赫的成才经历就像一部童话。他上初中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道路,和化学没有一点关系。一个学期之后,老师对他的评价是:“……难于造就成为文学之才。”父母一见这条路行不通,又让瓦拉赫改学油画。然而,他的油画成绩在班内名列倒数第一。面对这样一个笨学生,大部分老师都觉得他成才无望,而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具有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于是就建议他改学化学。这一次,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这位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突然就成了公认的化学领域“前途无量”的高材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瓦拉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于19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向,辅之合理有效的学习,就能够取得应有的成绩,后人将这种现象叫做“瓦拉赫效应”。在家长培养子女方面,“瓦拉赫效应”启示重大:在孩子们中间不存在所谓的“差等生”,就算他(她)如今表现平平,甚至不尽如人意。可任何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只是多种智力因素程度不一的组合而已。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大家应当知道,评价孩子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哪些方面聪明以及该如何发挥其聪明的问题。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优势而非劣势中获得成功。曾有一个孩子因考试发挥失常,高考落榜了,可是他久久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整日无精打采,对学习与未来丝毫不感兴趣。|www.aihuau.com|16有一天,孩子的爸爸拿出了一张白纸与一支笔,让他想想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每想到一处就在纸上画一个黑点。孩子拿起笔,一直在白纸上画了好久,当他画完之后,爸爸拿起那张白纸,问他看见了什么。孩子答道:“黑点啊,全都是讨厌的缺点!”爸爸笑了笑,说:“除了黑点以外,你没看见那么多空白处吗?”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爸爸继续问:“当你在这张纸上写字时,你是在空白处写还是在黑点上写?”孩子有些不解地答道:“当然是在空白处写了。”爸爸意味深长地对孩子说:“当你在纸上写满字时,可能黑点刚好就被盖住了,就算没盖住,人们看到的也只是上面写的内容,而非黑点。”这时,孩子才恍然大悟,此后,他开始发奋学习,不再意志消沉了。现在,大部分教育体制只教导孩子要改正缺点,在未取得优异成绩时,家长与老师总是把原因归咎于孩子的缺点。以前,我们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认为一个人只要肯下功夫,早晚有一天会达成目标。事实上,就算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长年累月磨成的最多也只是一根粗糙的针而已,根本就不能用来绣花。而且,别忘了,社会也需要铁杵,倘若生来就是铁杵,就该去做铁杵擅长做的事情,为何还要千辛万苦地浪费时间和成本去变成一根粗糙的针呢?道理非常简单,就如同瓦拉赫一样,他拥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潜质,当他是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时,他就有充足的理由放弃文学与绘画而选择化学。 要想让孩子像瓦拉赫一样,家长们就应当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事实证明,引向成功的有效教育,都是先清楚孩子“在哪方面聪明”。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必须冷静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其发展的优势方向。与此同时,还要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这样或许就会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一旦孩子学有所长,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加,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还会带动别的方面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应当对孩子充满爱心与信心。可以说,瓦拉赫的成才过程,离不开父母始终对他充满的爱心与信心,总是鼓励与支持他尝试各个方面的学习,他也是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才找到了自己在化学方面的天赋。当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们不妨像瓦拉赫的父母那样,去帮孩子分析原因,并鼓励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何况,孩子学习潜能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有的孩子上小学时成绩一般,可到了初中或者高中,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甚至非常突出,就是这个道理。
本周总结瓦拉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特别是在学生时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而当一个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最佳点,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时候,就能够取得惊人的成绩。应该说,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发现,而父母是一只火把,用智慧与爱去点燃智慧和奇迹,用发现去帮助孩子。可能这就是“瓦拉赫效应”的全部意义之所在。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总有一条路适合你”。只要你善于发现自我,勇于开发自我,就一定能够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有一番作为。 这不由让人想到了教育界一个很常用的概念——优等生和差生。提起差生,起初的瓦拉赫可谓“名副其实”。但化学老师却独辟蹊径,终使“铁树开花”,着实令人感佩。倘若反观一下现实,情况却令人忧虑。在很多老师的眼中,差生们或“愚不可及”,或“桀骜不驯”,无疑是“朽木不可雕也”。于是对他们“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但没有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关怀,而且还损伤了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使他们失去了上进的勇气,心中蒙上了自卑的阴影,有的学生视学校为囹圄,视学习为畏途,继而“破罐子破摔”,本来可以成材的幼苗,就因为缺水、缺肥、缺阳光而中途夭折,令人痛心。可见,差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者对差生的鄙视和遗弃,可怕的是缺少对差生优点的关注和栽培。
更多阅读
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2周 过度理由效应:善用过度理论,收获美
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自身的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
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1周 权威效应: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人物的暗示,往往具有非常巨大的杀伤力。“权威效应”指的是说话者若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就易于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在美国,一些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给某一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
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0周 赫洛克效应:赞美是激励他人和成就自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8226;希尔曾说:“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他人的欣赏,所以我们要多夸奖他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富人、穷人、小偷还是神父,只要他们听见他人赞美自己的某个优点,他就肯定会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这一份美誉,深怕辜负了
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3周 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2
但是否能说,在邻近的人群中就一定能发生正常的社会感染,产生良好的“邻里效应”呢?你自然会想到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自己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人;而自己所厌恶的人,也往往是邻近的人。这该怎样来理解呢?可以从社会感染的心理分析入手,去看
小食堂每周家常菜谱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3周 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1
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身边的“邻里效应”,做到强化其良性的影响,防止其恶性的影响。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此话不假。比如,我们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又如,人们总是能够比较方便地在同学、同事或邻居中找到意中人,而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