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27周 马斯洛效应:满足他人的不同需求2
女王见阿尔贝托未开门,就悻悻地走了。可是,她转念一想,又折回来了,又去敲门。阿尔贝托又问:“谁啊?”维多利亚和气地回答:“我是维多利亚。” 不过,阿尔贝托还是不开门。女王就更生气了:“你怎么敢让我吃闭门羹呢?”因此就愤愤地离开了。但她又想了一下,认为这样不妥,就又返回来了,重新敲门。里面仍旧冷冷地问:“谁啊?”|www.aihuau.com|4
维多利亚就柔声地说:“你的妻子。”这时,阿尔贝托马上就把门打开了。 谁也不会想到至高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也会有吃闭门羹的时候。原因就是不管是谁,都希望得到平等对待与尊重。若总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待人,自然就会令人产生疏远感;若总是用一种骄傲的姿态来待人,也必定会招致他人的厌恶。人和人之间相处融洽的前提就是相互尊重,地位不平等可能是无法改变的,可是尊重,永远是我们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也应当给予他人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他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了人们究竟会重视哪些目标,也说明了哪些类型的行为将影响各种需求的满足,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需求涉及得很少。这些理论也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许多研究表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相比,更容易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因为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许多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能够得到自我实现;在另一方面,基层工作人员更多地从事常规性的工作,满足较高层需求就相对困难一些。而且需求的满足根据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做的工作、年龄、公司规模以及员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生产指挥系统的管理人员在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比科室人员更容易得到满足,双方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上的差距最大。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年轻员工(25岁或以下)的要求比较年长的员工(36岁或以上)更强烈,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比在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更易感到需求得到满足。事实表明,个人和组织中的事件确实能改变需求。组织中的习惯做法会强烈地影响个人许多高层次需求的产生并给予其满足。例如,根据过去的工作业绩而给予的晋升能够激发员工的尊重需求。而且,随着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发展,安全需求逐渐减弱,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相应增强。需求可以认为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才能发挥激励作用;除了自我实现,其他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这时它们对于个人来说,重要性就下降了;在特定时间内,人可能受到各种需求的激励。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本周总结马斯洛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马斯洛坚信人有能力创造出一个对整个人类及每个人来说更好的世界,坚信人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即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第一,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行为;第二,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之分,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另一层的需要才会出现。马斯洛认为,在特定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没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的。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人的情绪处于最巅峰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销魂感觉。马斯洛效应还告诉我们,只有了解人的不同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个体需求,才能把理解他人和关心他人做到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代社会工作的主流是团体的合作,学会认识他人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需求,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更多阅读
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2周 过度理由效应:善用过度理论,收获美
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自身的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
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1周 权威效应: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人物的暗示,往往具有非常巨大的杀伤力。“权威效应”指的是说话者若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就易于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在美国,一些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给某一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
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3周 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2
但是否能说,在邻近的人群中就一定能发生正常的社会感染,产生良好的“邻里效应”呢?你自然会想到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自己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人;而自己所厌恶的人,也往往是邻近的人。这该怎样来理解呢?可以从社会感染的心理分析入手,去看
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2周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
事分轻重缓急,价值也分大小,我们的内心一定要存有一把标尺,衡量一下哪些事值得我们去做,哪些事不值得我们去做。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达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反映了人们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做的是一件自己觉
食堂每周菜单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1周 鸟笼效应:摆脱无谓困扰
许多人在许多时候都是先在心里给自己挂一个空鸟笼,然后再不断地往里面塞东西。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是由美国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发现的。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