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29周 旁观者心理:把热销假象变真相1



只要产品本身具有价值,只要有一个顾客识货,就会带动一批人购买,只要产品在这些人中间树立了口碑,就会掀起一个热卖的小高潮,这大概就是旁观者心理对商家的最大启示了。

有媒体报道,在某市一个住宅区的街道上,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件——一个精神错乱者袭击了一位女性并将她杀害。

警方的调查结果显示,罪犯行凶时有很多人都看到了,但他们都选择了袖手旁观。媒体以此为题,讨论了大都市的人们对于周围一切都极为冷漠的现状。

罪犯行凶的整个过程长达半个小时,有三十多人目击了这一事件,但是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甚至竟然没有一个人去报警。

 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29周 旁观者心理:把热销假象变真相1
专家指出,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不仅是因为人们头脑中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还由于处在群体中的个人普遍具有一种“旁观者心理”,即“不用我操心,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想法。

|www.aihuau.com|4

下面的实验可以验证这种心理的存在。

心理学家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人数不同的几个小组,分别给他们一个题目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突然有一个参加者急病发作,十分痛苦,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行为来进行实验。

结果显示,小组的人数越多,去报告求救的人反而越少。如果一个小组中包括发病的学生只有两个人,那么另外一个人几乎肯定会去求救。

在一个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人的救助行为与当时情况下的相关人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周围除了自己以外没有其他人,救助者就会产生“只有自己能帮助他,一定要帮忙才对”的想法。

如果小组中有人与“发病者”相识,那么结果就会与小组只有两个人时相同,相识者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从实验的这一结论来看,如果上文所说的凶杀事件发生时,周围有那位女性的熟人,那么他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人们采取行动提供帮助呢?对这种现象的一个解释就是责任扩散。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第二个解释是对举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做出反应,就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在单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旁观者心理效应是以色列心理学家格雷格8226;巴荣最先发现的,它是指个体对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和同别人在一起时是不一样的。因为有别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当你想通过电子邮件征询某一答案时,你最好逐一分发,这样会更加有效,而用邮件组同时发给很多人,效果通常会很差。因为当他们收到信时,发现你把这封信同时发给了很多人,他们也许都会认为别人会答复你的,这样就会忽视这封信。

巴荣曾向特克尼恩技术学院的240个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该学院有没有生物系。给其中一半人是单独发的,另一半人则是以邮件组的形式发送的。结果发现,前一半人中有64%的人回信了,其中有1/3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而后一半人中只有50%的人回信,其中只有16%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4136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29周 旁观者心理:把热销假象变真相1》为网友梦归所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