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堂每周家常菜谱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3周 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1
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身边的“邻里效应”,做到强化其良性的影响,防止其恶性的影响。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此话不假。比如,我们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又如,人们总是能够比较方便地在同学、同事或邻居中找到意中人,而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总归是不太多的。美国社会学家巴萨德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费城的5000份结婚申请书,发现有1/3的夫妇,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南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为了有个好邻居,情愿出十分昂贵的房价,买下一幢房子。有人说太贵。宋先生却说:“不贵,这100万元是买屋的,另外1000万元是买邻居的。”宋先生为什么不惜重金买好邻居呢?因为他懂得,有了好邻里,等于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接下来的这个实验,更耐人寻味。1950年,美国有三位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偶然,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询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紧邻隔壁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www.aihuau.com|11此外,一名社会心理学家在警察专科学校也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这名心理学家把学生们的名字按其字母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按这个顺序安排教室座位和宿舍房间。6个月后,他要求学生说出3个最亲近伙伴的名字。结果,学生的朋友都是在名字字母顺序上和自己相近的人,确切的数据是平均相差45个字母。这些实验和研究表明:在社会心理领域,存在着一种“邻里效应”。所谓邻里效应,说的是他人的行为或特征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因为“邻里”的特殊亲近心理而趋向于从众选择。理解邻里效应的产生原因似乎并不太难。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无非有下面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期望,会努力和邻近者友好相处,尽量避免让近邻感到不愉快;同时,人们看待对方,也倾向于多看积极的方面,忽视消极的方面,这样,各自便为邻里效应的产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第二,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和邻近者交往,比和距离远的人交往所付出的代价小。这主要是由于了解对方容易,只需要花相对较少的工夫就能获得关于对方的某些信息,容易预测对方的行为,从而可以在和他交往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人们愿意和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人打交道。此外,和近邻打交道时,往往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目的,比如向近邻借东西,最起码可以少走几步路。用社会学家布鲁麦的说法,社会感染“吸引并感染了许多人,有许多人本来是超然的和无动于衷的观众和旁观者。开始时,人们可能仅仅是对那一行为好奇或者有些兴趣,当他们获得那种激动的精神后,也就对那一行为更加注意了,同时也就有更加介入进去的倾向”。比如,一个小偷在公交车内扒走了一位乘客的钱包,近邻的乘客知道后,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互相感染,群情激愤,最后一致行动起来,把那个小偷扭送到附近派出所处理。这说明,“社会感染”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人群更易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进而采取比较一致的行为。从形式上看,社会感染有两种:情绪感染和行为感染。情绪感染是指情绪的传递交流,行为感染则是指动作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但无论是情绪感染还是行为感染,都具有如下两个特征。首先,这种感染总是在非强迫性、无压力感的条件下产生的。如果有人强迫“邻里”接受某种情绪或行动感染,比如“我笑啦,你为什么不笑”、“我这样做了,你为什么不这样做”等,那只会使“邻里”产生一种反感、讨厌或者惧怕的情绪。其次,这种感染总是无意识地屈从。也就是说,感染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的情感或行为的变化。任何一方如果宣布自己“我要感染他了”或“我要开始接受他的感染了”,使大脑进入有准备的意识之中,那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感染。从社会感染的特征去看“邻里效应”,显而易见的是,在邻近的人群中发生的“邻里效应”也总是在非强迫性、无压力感、不知不觉的条件下发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由此我们说,社会感染是“邻里效应”产生的一大社会心理机制。
更多阅读
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2周 过度理由效应:善用过度理论,收获美
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自身的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
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1周 权威效应: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人物的暗示,往往具有非常巨大的杀伤力。“权威效应”指的是说话者若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就易于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在美国,一些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给某一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
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0周 赫洛克效应:赞美是激励他人和成就自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8226;希尔曾说:“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他人的欣赏,所以我们要多夸奖他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富人、穷人、小偷还是神父,只要他们听见他人赞美自己的某个优点,他就肯定会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这一份美誉,深怕辜负了
食堂每周菜单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0周 赫洛克效应:赞美是激励他人和成就自
马克8226;吐温说过,听到一句得体的称赞,能使他陶醉两个月。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期待他人的赞美,因为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被别人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被别人认可。心理学家赫洛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被试者分为四
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9周 饿老鼠与饱老鼠效应:节制是获得事业
千万不要因为现代生活的方便与精致而养成一种懒惰和贪婪的习惯,更不要因为手中握有各种权力与财富而毫无节制地享受颓靡的生活。美国科学家麦凯于1925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分为两组,分别放在两只不同的笼子里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