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单身潮“,早已超越个人生活方式与社会学研究课题的范畴以外,单身族群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正在悄悄但有力地改变着现实商业世界。这种以“单身”为诉求点的商业模式及形态将指向何方?“单男”、“单女”的钱又到底应该怎么赚呢?
单身商机从何而来
最近,《新周刊》杂志联合搜智调查机构进行了一次名为“中国单身报告“的调查。他们从京、沪、穗、深、蓉等16个具有代表性城市中抽取了1024个有效样本,经过分析发现,其中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场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为未来做储蓄保险的只有5.4%。这表明,现今的单身人群非常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的生活。
根据调查结果所作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现今的单身族群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实力的中产阶层。比起传统观念中长相、经济双重困难,生理或心理上有双重缺陷的“被动单身者”,思想观念上的颠覆性变化是他们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是自我享乐的代表,为了享受生活而主动选择单身。比起已婚人士,他们热衷消费,淡看储蓄,并且自我意识极强,对目前的单身生活也是感觉良好。“高学历、高收入、高压力;工作忙、有情趣、有期待”这样的词语正是这个群体的特征,也正是欲在“单身经济”浪潮中淘金的精明商家最值得留意的地方。
单身经济日益红火
现在我们所说的“单身经济”概念,其实源自西方经济学家F.T. McCarthy 2001年在《经济学人》上最早提出的“单身女性经济”概念。在F.T. McCarthy眼中,“她们是广告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媒体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独身而且收入不菲,她们是最理想的顾客。与其他阶层相比,她们更有花钱的激情和冲动,只要东西够时髦、够奇趣,她们就会一掷千金。”五六年过去,这样的论断基本上没错,只是对于具有相似特征的男性来说显然太狭隘了。因此,“单身经济”摘掉了“女性”的帽子,无论衣、食、住、行,娱乐、社交、“充电”、养老,它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仅从比较成熟的产业来看,在房产领域,去年,上海一个包括500余套单身公寓的楼盘短短数周便告售罄。销售方称,购房者中三成以上是22岁到25岁之间的单身女性。无锡的长江国际花园推出100多套单身公寓,平均售价远高于无锡的平均房价,但前来购买的人却很多,很快就已经出售超60%。这些单身公寓的共同特征是,虽然很“玲珑”却“五脏俱全”,房型充分考虑到单身人士的需求,而且基本都经过了精心装修。
调查显示,单身公寓的购买者大多在市中心上班,收入稳定,生活节奏快。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很高,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拥堵的交通和不完善的郊区生活设施上;他们同时具备很强的分期偿付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希望打破“结婚买房”的定律。
另一方面,适合这种单身公寓的家具和家居用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从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宜家的火热已持续了将近10年,算不得新鲜了。据宜家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设计团队人员“哪怕是已经结了婚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处在单身状态,这与我们的消费者习惯很接近。”
“富矿“当前如何开掘
在上述这些已发育得较为成熟的市场之外,单身经济仍有许多大大小小尚待发掘的“富矿“。只是如何开掘,显然需要更多的巧妙心思。
JustGold和JustDiamond分别是香港镇科珠宝集团旗下的纯金和钻饰品牌,在这两个姊妹品牌创立之前,一般消费者对钻石的印象多是名媛阔太的专利,或是结婚订情时的礼物。JustGold和JustDiamond甫一面世便打出“买给自己的珠宝”的旗号,凭借突破传统的产品设计和现代化的行销策略,定位于流行,定价策略合理,终于成功建立起深受现代女性认同的品牌。它们的忠实“粉丝”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独立、有主见、却不失女人天性的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单身产业的延伸似乎更为重要:毕竟这种自我中心的享乐生活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似乎很难找到根基,在保持单身的过程中,一些人厌倦了,最终还是选择婚姻生活。因此,单身潮终究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单身族群并不是顽固的偏执狂。往单身的前方眺望,上海的“钻石王老五征婚网”就是一个由成功单身人士自己创办的高端婚介网站。比起那些诚信与素质不敢恭维的街头婚介所,这样的网站显然更得“金领”单身男女的信任,在中国婚介产业的大蛋糕上不怕找不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由于单身一族全部的经济来源就是自己的工作收入,而高负荷的工作正日益透支着他们的精力和健康,所以,强调“生活保障”和“风险防范”概念的商业保险,以及以教育、养老为核心的理财险种应当正是“想他们所想”的对口产品。将这些概念发扬光大,这就无疑是一块值得下大力气培育的新兴市场。